2013年10月26日06:35 来源:黑龙江日报
□王立春 本报记者 潘宏宇
白云峰 刘亿服
深秋时节,双城市双城镇长产村的春森绿色有机蔬菜园区的大棚里,一串串西红柿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合作社最后一茬秋季柿子正准备装车发往南方。
村民习丹告诉记者,我们把品质好、形状均匀的留下来,不符合要求的筛选出去,一天能筛选1200多斤,今年西红柿质量非常好,筛选合格率在90%以上。村民郭庆斌拿起一个青里透着微红的柿子说:“今年5月村里组织扣棚种柿子,就这一茬,我家6个大棚就出了18万斤柿子,净剩10多万元,明年纯收入能达到30多万元。”
园区技术员张长富说,园区大都种植西红柿,引进国外的“欧顿”品种,耐储存。为了保证西红柿的品质,每一棵秧只留五串果,每一串留到四个果左右,全部施用农家肥,很受欢迎,所以价格也比较高。
长产村党支部书记朱凤翔边领记者参观边介绍说,村里成立了春森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近200名农民入社,并帮助协调贷款1300余万元,今年5月在102国道一侧一期投资2000多万元,规划了1100多亩蔬菜园区,建起120栋日光温室,396栋钢架塑料大棚。统一经营、统一销售,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目标。园区以西红柿作为“北菜南运”主打产品,目前年产蔬菜6000吨以上,经济效益1800万元,纯利润500万元。现在正好打季节差,往浙江等南方省份销售,能卖上个好价钱,西红柿售价最高达每斤2.2元。明年还要再建100多栋,继续扩大园区面积。
双城镇各村屯地处城乡结合部,历史上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双城镇党委书记刘建章对记者说,把长产村一家一户的小地块整合成1100亩的蔬菜园区,抓住长三角地区居民喜欢食用“欧顿”柿子这个好品种一推到底,形成了规模,成为全省最大的柿子批发集散地。以长产村等村屯为重点大力实施“粮改菜”工程,今年全镇新增露地菜1万亩,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2处,蔬菜总面积发展到3万亩,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栽培,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今年,双城市紧紧抓住全省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契机,在完善扩大原有8个大型设施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双城镇长产村、青岭乡延放村、乐群乡乐群村、双城镇城恩村4个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新建蔬菜大棚近千栋,设施蔬菜面积增加2000亩。同时,以兰棱“北菜南运”露地菜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朝阳胜厢村、双城镇承恩村、同心乡同德村和水泉乡三邻村等4个村发展露地菜近2万亩,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蔬菜产业核心区。目前,全市蔬菜面积达到22万亩,温室大棚总数发展到1.2万栋。
图为双城镇长产村绿色有机蔬菜园区里,社员们正忙着筛选西红柿。
胡胜龙 本报记者 白云峰摄
(来源:黑龙江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