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哈工大 小卫星三度闪耀星空

2013年10月26日06:35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哈工大 小卫星三度闪耀星空

  近日,国防科工局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发来贺信,祝贺其研制的“快舟一号”卫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哈工大,在全国高校中,再次领跑小卫星的研制。

  9月25日12时37分32秒,惊天动地的轰鸣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响起,“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第三颗小卫星“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今后它将在各类灾害应急监测中大显身手。“快舟一号”升空,美国航天网站NASA Spaceflight当天便在首页头条位置,以“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为题报道此事。

  从2004年“试验一号”卫星到2008年的“试验三号”卫星,再到现在的“快舟一号”卫星,作为被国家认可研制卫星的高校,这已经是哈工大自主研制的小卫星第三度闪耀在璀璨的星空,是国内唯一一所研制小卫星连战连捷的高校。成功的背后,是哈工大小卫星研究团队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在哈工大研制微小卫星“试验一号”卫星之前,大学研制小卫星还是“史无前例”。敢于创新的意识使哈工大成为这项事业的先驱。2004年,我国第一颗新技术演示验证微小卫星“试验一号”卫星顺利升空运行,开始它的太空试验任务。作为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研制的卫星,它的研制创建了跟踪前沿、自主设计、联合研制、优势互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的小卫星研制新模式。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说:“高校研制小卫星,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国家对我们的定位,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作为“快舟”概念提出者之一,曹喜滨认为,正是借助了哈工大的协同创新平台,哈工大小卫星团队才从未在某个阶段停滞不前。

  近年来,伴随着微小卫星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需求量激增,以定制为主的传统卫星研制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批量化需求。哈工大通过人才机制创新和科研方式创新来破解这个难题。

  小卫星研制团队汇聚了来自飞行器设计、力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尖端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是敢于创新的年轻人。他们把学校的创新思想、人才优势和研究院所的工程经验及研制条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开始了微小卫星一体化系统总体技术的研究。从组建至今,一批批青壮年科学家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小卫星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而在技术环节,哈工大创造性研发出小卫星平台中的可重构模块,不改变硬件结构就可实现系统功能和接口的按需重构,在航天产品难以标准化的条件下,有效解决了微小卫星的快速集成问题。

  从“试验一号”到“快舟一号”,研发团队始终保持着零故障、零差错、零失误。曹喜滨认为,这是哈工大要求严格的传统和协同创新紧密结合的结果,用合作的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再用创新的思维在科研领域不断的“探险”。“高校只有创新思想,将科研优势与人才优势有机融合,才能锻造出一支锐意创新,作风严谨的科研队伍,也才能够为国家的战略服务。”

  记者从哈工大了解到,哈工大将依托哈工大松北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中的微小型航天器研发中心,形成系列化微小卫星设计、研制、发射、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产业链,以满足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对于卫星的应用需求。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