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流筝
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2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一切有志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只要广大留学人员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据10月22日《人民日报》)
怀揣着留学报国梦想的海外留学人员,往往拥有着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掌握着更为先进的高端知识,他们通常可以很好地弥补国内一些领域知识、技术上的不足与短板,甚至可以为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无论是在战争年代,放弃国外安逸生活,选择历经艰难险阻、毅然回国奉献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还是在和平发展时期,放弃国外广阔事业发展前景和优越生活条件,毅然全职回国的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留学生正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海外留学人员更是我们取长补短、实现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先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今天,我们正奋力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招龙引凤”,把大批的优秀留学人员吸引回国,让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制度是最好的保障”,笔者认为,若想“招龙引凤”先要好好“筑巢打基”,为留学归国人员的身心和事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依托。
筑牢“引进巢”。“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好的人才政策,往往可以产生吸引汇聚效应。党和国家用人的态度和政策,将直接影响着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也将深深影响着各项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尽管绝大多数的海外留学人员会在留学期满选择回国发展,但客观地讲,国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往往还是会让一些人难以抉择。唯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形成强大的人才引进向心力,才能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回国。因此,若想“招龙引凤”,首先就要筑牢人才“引进巢”。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本地发展及人才发展的原则,确定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精通新兴学科的急需紧缺人才,又要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的国际专业人才,最终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海外人才引进制度,筑牢人才“引进巢”,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奉献。
筑牢“使用巢”。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用好人才并让人才发挥出其最大作用才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不少海外留学人员之所以会对回国有所顾虑,正是由于他们担心回国后缺乏相应的舞台与机会,而导致自己无用武之地、无法干出一番事业。从这个角度来看,合理使用人才,不但是对人才资源的充分尊重,能够让人才真正发挥出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让海外留学人员看到希望、找到奔头,从而积极回国、投身报国。所以说,若想“招龙引凤”,还要筑牢人才“使用巢”。要从创新和完善机制体制上入手,坚持以用为本、才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既要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引用紧缺型、实用型海外留学人才,积极为他们搭建项目平台、提供发展机会,将留学人才的知识优势、视野优势、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人才使用环境,让回国人员在“自己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自己的领域内收获新的成就。
筑牢“服务巢”。引进海外人才,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才成长、事业发展的“双赢”。海外人才并非引进了、使用了,相关部门就可以放任不管、高枕无忧。留学归国人员在外求学、工作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回国后通常难以很快适应国内发展环境,即便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和职位,也往往会在后续工作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相关部门的后续服务工作难以跟进,势必会让归国人员失去创业服务的热情与信心。因此,若想“招龙引凤”,还要筑牢人才“服务巢”。各级政府,特别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把海外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范畴。既要聚焦国家政策,建立并完善归国人才服务机制,积极创新人才服务模式,构建起服务人才的“大框架”,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案例,在精细服务上做文章,多为海外归国人员解决实实在在的真困难、真问题,把人才“服务巢”的细节做精、做细,让归国人才安心生活、舒心工作、踏实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