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深情忆起“摇铃铛的故事”

2013年10月22日07:43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深情忆起“摇铃铛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海燕

新落成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已开始试运行,即将正式开馆。如果说,走到今天的“凝聚力工程”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那么,华阳居民们则见证了这棵树如何从一颗种子,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的蜕变。昨天,一批华阳老居民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凝聚力工程的魅力。
博物馆一角摆着三只铜铃铛,将当年长一居委会干部杨金秀的思绪拉回当年。她给记者讲述起“摇铃铛的故事”——那时的长一居委有170户人家,棚户区里都是弹格路,居民没有自来水,只能用吊桶打井水。“清洁卫生是当时居民区的大事,居民们相约出来大扫除,我也渐渐琢磨出了其中规律。于是,每周四的某一时刻,我就摇起铃铛,‘叮铃铃’。这时,家家户户的窗子都开了,居民们纷纷出门挑水扫马路。”
在《万碗寿面庆重阳》油画前,华阳社区“三老”谈心站站长张鑫伯凝视了良久。油画前摆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锅,还保留着配套的“钢精锅子”、汤勺和漏勺。“听说要建凝聚力工程博物馆,我们站的老同志献出了当年这口下寿面的大铁锅。”张鑫伯讲起自己的凝聚力情结:他刚搬到华阳时,发现所住的海厦小区有电梯却不准使用,原来因为动迁居民与开发商有矛盾,小区电梯十多年一直闲置不开。他和其他居民向很多地方反映,却迟迟没有回音,后来找到时任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倪炳生,才解决了电梯的重启问题。“我记得电梯运行那天,整个小区像过节一样。”这件事让张鑫伯感怀不已,“凝聚力作用到居民心上,居民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打那以后,我就开始主动去帮居民区做事,从陶家宅居民区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做到老年协会副会长、三老谈心站第五任站长……”这次来博物馆,他还带上了厚厚一叠谈心站老人的活动资料与大家分享。“退休;但不能褪色,不能碌碌无为地虚度光阴,要尽所能为社区作贡献。”
博物馆里有一块从虹储小区复制来的“感恩石”,很多居民在此拍照留念。墙上展示的凝聚力工程感人故事,不断被居民深情忆起:一对老夫妻约定,百年后将200多万元积蓄作为特殊党费上缴;一位老先生临终前提出希望,要过一次组织生活。“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与凝聚力工程的开展与不断熏陶分不开。”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生在华阳、住在华阳的沈金芳曾担任过华阳街道建宁居民区书记,“作为一位华阳居民,我是凝聚力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受惠者。”最叫沈金芳印象深刻的是,华阳棚户区的实景模型。这个微缩布景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华阳街道孙家宅、西新街一带的原貌,“这让我一下子身临其境,这些年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历历在目。”沈金芳说,当年棚户区居民没有独立煤卫设施,都是生煤炉、拎马桶、倒痰盂罐的,用水则要从外面公用龙头放了再拎进来。经过动迁,这块地方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很多事都听老书记们说过,现在亲眼见到,感到很亲切”,华阳街道徐家宅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王辉是位“85后”。他指着一个实物簸箕说,“这是雨天为居民排水用的,我也曾用过呢!”王辉说,刚开始他被分到棚户区当块长,有的居民不讲卫生把排泄物随处扔,环境弄得很差,他也束手无策。听了一次凝聚力工程汇报演讲后,他很受触动,回去拿了一把火钳,拾起秽物扔到了垃圾箱。“现在,我已和华阳融成一片,下班后去居民家溜一圈,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王辉说,在华阳做社区干部是一种荣耀,但也压力不小。“我们年轻社区干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将凝聚力工程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动脑、动心、动手,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据介绍,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共分五个部分,展出了400余幅照片、300余件实物、100余件艺术品。除长宁区的凝聚力工程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上海其他区县的优秀党务工作法,如杨浦区的“一线工作法”,浦东新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三服务”,黄浦区的“三会一代理”、闵行区的“三联四会”等。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