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05:12 来源:重庆日报
畏友,即敢于批评指过,直言劝谏、肝胆相照的友人。明代学者苏浚释义,畏友者“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朋友也。
古之贤达是很敬重畏友的。三国时吴国的吕岱和徐原是好朋友,吕岱有了过失,徐原总是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有时弄得吕岱面红耳赤,下不了台。于是,有人便在吕岱面前说徐原对他太不客气了。吕岱道:“我看重的正是这个不客气。”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朋友张籍,也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他曾经一再写信给韩愈,说他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韩愈在复信中称“当更思而悔之耳”“敢不承教”。名宰相魏征“每日进谏”,常常弄得唐太宗“汗颜”。但李世民仍把他待为上宾,以致在魏征死后,不但亲制碑文,还抚棺痛哭“泣下久之”。他的江山之所以那么稳,原因之一就是他交了一些如魏征这样的畏友。
江湖盛行多交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此话要分两头说。如果是广交像魏征、徐原、张籍这样的朋友,那的确是如鱼得水、道宽路广,前途光明。如果交上秦桧、和珅、魏忠贤之类的奸贼做朋友,轻则终日惶恐不安、精神分裂,重则千夫所指,死路一条。故而古人告诫:“以财交者,财尽则义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把感情建立在酒肉、财色之上,迟早会出现“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可悲下场。所以,交友要格外慎重。多交一个畏友,就会多一分平安,多一道保险,多一份幸福;多交一个“损友”,就多增添一缕恐惧、一片肮脏、一条罪恶。
畏友可敬、可贵,但又难交。这是因为,畏友通常是对朋友的缺点错误,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且不分时间场合,不择言辞尖钝,想啥说啥,直抒胸臆。如此一来,难免会出现言过其实,失之偏颇、态度生硬及至冤枉、误伤等等问题。这就需要交畏友者需具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气度;不护短、不怕痛的意志;见贤思齐,举一反三的自觉。如是,畏友多多,人家也乐意与你交朋友乃至成铁哥们。
多交畏友,关键是要自身硬。民谚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来说,能够称之为畏友的,都是正人君子,正直之士,你若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人家会与你交往吗?只怕是你想交,人家也不肯,即使碍于面子勉强与你交往,也是敷衍了事,没几天便扬长而去。我想,想上进、求平安的衮衮诸君,不妨静思细量:我交畏友了吗?真正的畏友有几人?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