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原创节目:家里人家门口演家里事
■本报记者 李君娜
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组成部分,第十届上海青浦淀山湖文化艺术节昨天在香花桥街道开幕。沪语小戏《签约》的演出,引来当地群众一片叫好声。这出小戏由街道根据动迁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自编自演。包括这出戏在内,淀山湖文化艺术节上一批本土特色鲜明的群文活动,让新老青浦人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凝聚力。
原创小戏再现动迁大事
青浦香花桥街道范围内,坐落着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市级工业区。随着大批企业的落户,调结构、促发展,动迁势在必行。动迁工作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也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灵感。如果把村干部、动迁人、动迁户的所思所议搬上舞台,既可宣传动迁人员的忘我精神,又可引导动迁户理性合法动迁,岂不双赢?
在这样的想法下,一个以动迁为背景的沪剧小戏构想在创作人员的脑海中形成。他们多次到动迁公司与动迁人员交谈,同时与村干部和动迁户座谈,了解动迁政策和大家的意见。几经改编,沪剧小戏《签约》正式定稿。
“家”门口演“家”里事,“家”里人来演最合适。《签约》的主演之一,是来自袁家村的戏曲爱好者盛峰,也是青浦土生土长的沪剧明星。第二位确定的演员则是来自七汇村的居民张伟清,之后,50岁左右的陆阿姨毛遂自荐。最后,全部8个角色均由当地群众参演。首演当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
《签约》的成功,和近年来青浦区通过“搭台子、选苗子、树典型”构建良性机制,推动本土文艺原创等举措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推出的“市民大舞台”、“市民大课堂”等更是挖掘了包括《阿婆茶》、《农具操》等在内的原创佳作,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展示舞台。
文艺粘连“新老青浦人”
今年,淀山湖文化艺术节的开幕活动放在了香花桥街道社会文化活动中心。青浦区文广影视局局长曹伟明表示:“作为‘一园三区’所在地,区域内除了社区群众,还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具有粘连作用,以其为媒可以提高‘新青浦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仅香花桥街道,近年来,青浦区外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如今占比全区总人口已超过50%。据介绍,青浦区把为外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纳入全区文化工作范围,确保外来务工人员能享有与本地居民均衡、同等、优质的文化服务保障。“文化艺术节,应该是所有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的共同文化节日。原创节目面向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它所带来的凝聚力也属于每一个人。”曹伟明告诉记者:“青浦人演青浦事,是青浦群众文化舞台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老青浦人的有效粘连剂。”
文化提升百姓文明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签约》自首演以来,街道组织了2000多名来自各村(居)民观看。一些已经动迁的居民表示:“这部戏很真实,表现了动迁干部辛苦工作、公正无私,让村民放心。”今年,香花桥街道动迁工作进展顺利,一些老的动迁存量基地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有些在几周之内就全部动迁完成,也确保了两个重大市政工程开工建设,确保了“一园三区”10个落户项目的开工建设,更确保了动迁安置房的开工建设。
如果说一出《签约》影响了许多人对动迁的看法,在青浦,更多文化的感染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在徐泾镇陆家角村,村民老徐碰到了拆迁问题,由于自己经常组织和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用“文化人”要求自己的他决定,不仅不能当钉子户,而且要配合政府带动别的拆迁户。同样,朱家角《农具操》表演队伍里,一位以往习惯动辄用上访来解决自己问题的群众也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方法,“我在台上演出,不能让台下的观众指指点点。”
台上的人在改变,台下的人同样在悄悄改变。一位在桥梓湾商业中心工作的保洁员告诉记者:“淀山湖文化艺术节每年都会在桥梓湾广场上办‘天天演’活动。以前,老百姓总爱一边嗑瓜子一边看节目,散场后,我们要扫半天地。现在文明多了,演出完了,基本上没什么垃圾可以扫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