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老爷山花儿会的历史渊源

2013年10月18日09:41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老爷山花儿会的历史渊源

  地处河湟谷地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依祁连山余脉达坂山,南靠省会西宁市。在这片热土上,汉、回、土、藏等众多民族世代和睦相处,共同孕育、繁荣了“花儿”这一灿烂的地域文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河湟花儿”的发祥地之一,享有“花儿之都”的美誉。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2006年,老爷山花儿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花儿)之乡”,同年6月,回族老人马得林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爷山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所有这些,证实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花儿”之乡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璀璨的艺术魅力,也反映了大通地区深邃的“花儿”文化内涵和广泛的“花儿”群众基础。

  老爷山花儿会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由最初祭神的朝山活动演变为娱人为主的一年一度的娱乐性集会。期间经历了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的形成、成熟期,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繁荣期和“文革”时期的凋零期。大通知事聂守仁在一九二六年所撰的《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中“山歌野曲,番汉相杂”的记载与清代临洮诗人吴镇的“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足以证明当时河湟地区多民族聚居区“花儿”的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爷山花儿会迎来了新生,1984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对全县“花儿”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印刷了《大通县花儿集》。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将传统的“六月六物资交流大会”定名为“六月六花儿会暨物资交流大会”,2005年,又上升为“2005青海·大通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2010年再次提高节会规格和水平,上升为“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

  老爷山花儿会自产生以来,经过500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如下特征:依存性特征 伴随着朝山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民俗活动;主导性特征 围绕花儿会开展的大型商贸活动、一系列文艺演出和其他民事活动的;规模性特征 老爷山花儿会期间,演唱人数之众,观众参与之多,时空之广,可谓盛况空前;节令性特征 从“四月八踩青会”开始至“六月十五观经会”结束,中间达到“六月六花儿会”的活动高潮,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辐射性特征 以老爷花儿会为中心,影响并带动了周边鹞子沟花儿会、娘娘山花儿会、祁家寺花儿会的举办;民族性特征 老爷山花儿会上,汉、回、土、藏等多民族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优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转的韵律,形成多民族的共融性;丰富性特征 一首同一形体的“花儿”唱词,可以根据不同的心情、情景、环境等用近百种曲调来演唱,形成了“花儿”曲令的丰富性;广阔性和突出性特征 “花儿”形体短小精悍、犀利、明快,反映生活迅速及时,以歌唱劳动人民爱情生活为主,内容涉及十分广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各民族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既是保护“河湟花儿”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推动力,更是进一步挖掘打造大通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河湟花儿”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多次派专家专程赴西北地区对“花儿”进行考察。国内许多新闻媒体都先后宣传报道了“大通花儿”及“老爷山花儿会”,大通县委、县政府也越来越认识到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重要性,在保护“花儿”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成立民间文学研究机构、负责收集民间歌谣、编辑出版《花儿大通》等有关“花儿”及民俗文化的书籍等,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也没有形成保护“河湟花儿”的长效性机制。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地深入群众挖掘民间的“花儿”文化遗产,也没有从根本上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因此,只有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充分挖掘发挥老爷山花儿会的优势、潜力与带动作用,才能从源头上保护璀璨的“河湟花儿”艺术。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靠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提升第三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文化旅游业对大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2011年“中国·青海第二届老爷山花儿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9.1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4.76万元。2012年“中国·青海第三届老爷山花儿会”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7.89万元,较2011年游客量增长18%,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5%。因此,老爷山花儿会将会是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好结合点,要把握好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这一契机,使老爷山花儿会成为推动大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不断丰富文化旅游活动内容,展示大通独特的文化旅游魅力,提升文化旅游品位,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大通旅游观光、投资兴业,进一步带动大通地方经济的发展。

  随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不断更新文化理念,提倡“大文化”概念,全力打造“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等四大文化品牌,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打造“花儿大通”品牌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还不够,所谓的高度、深度、广度和宽度是指“花儿”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整理创作、“花儿”的演唱和传播、“花儿”精品的打造和“花儿”文化的传承、“花儿”演艺队伍的培养和演唱水平的提升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百姓的参与情况等。因此,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以老爷山花儿会及其辐射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创作、演唱、传播和普及“花儿”,才能使“花儿”这一艺术奇葩以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才可以打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花儿大通”精品品牌。

  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花儿”作为河湟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深受百姓青睐。但是目前因为打造老爷山花儿会的深度、广度不足,导致花儿会的群众基础和参与度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使花儿的传承和保护有了一定困难。因此,利用进一步深度打造老爷山花儿会这一平台,用古老的、传统的群众演唱形式来传播新的、健康的“花儿”作品,并通过现场采风、搜集和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更多的“花儿”曲令和词牌,不仅对传统花儿会赋予了新的使命,也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来源:青海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