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8日09:41 来源:青海日报
蔡永峨先生是蜚声全国的青海书法家。他的从艺履历和所获荣誉载入许多辞书。蔡永峨先生1973年涉足书法艺术以来,迄今已有30个春秋。30年的时光里,他早起晚睡,锲而不舍,写着毛笔字。从乌发的青年写到双鬓斑白的中年,从晋唐写到明清,从明清写到当代,他把寻常的毛笔字写成了人见人爱的书法精品,他把默默无闻的艺术学徒写成了著名的艺术家。30年的时光里,他到底写了多少字,恐怕连他自己都无法说清。书法家每写完一幅,就要放在地上晾干墨迹,所以要用“满地墨香”来形容。但是,对于一个写了近40年的人来说,“满地墨香”的形容远远不够,更确切的描述应该是“大地墨香”。从鲜花盛开的河湟故里到白雪飘飘的沱沱河之滨,从曲阜的论语碑苑到咸阳的渭河长堤,从青藏联网工地到玉树地震灾区,从北京的五棵松体育馆到中国文字博物馆,从《国家电网报》到《五百人书法精品展》,到处都有蔡永峨先生的墨迹,到处有他挥毫泼墨的身影。
书法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积累了丰厚的传统遗产,是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学习书法的人,如果对书法的演变和传统没有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他的书法艺术有可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蔡永峨先生的书法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他的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有来历。有人评价他时说过:“蔡永峨先生的书法作品初学晋唐,得益于明清诸名家墨迹,深得二王遗韵,所作重传统、重意境、笔墨变化丰富,审美视野开阔,创作思路活跃,作品风格鲜明,达到了追求技巧、形式、风格的和谐统一。”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明清亦涌现了一大批堪称大师的艺术巨匠。蔡永峨先生老老实实,潜心揣摩,从前代的大师那里汲取了营养。他的书法中有文化传统,有师承关系,有法度品味,有神韵意境。正是这一点,把蔡先生与许多花哨的书家区分了开来。那些书家眼里没有前人,笔下没有法度。为了哗众取宠,成名成家,只好在变形、怪异上下功夫。过度的变形和怪异,就会使书法变成书不成书、画不是画的东西,蔡永峨先生没有这样的作品,他是书法艺术传统的忠实继承者。
蔡永峨先生景仰的先贤中,有被称为“晚清书坛第一人”的何绍基。何绍基曾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蔡永峨先生的书法不仅仅满足于“熔铸古人”,而且已经臻于“自成一家”。他在尊重传统、参悟传统、打通经典书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蔡永峨先生说自己的“用笔刚柔相济”“作品风格鲜明”。对照他的探索之路,其中的“刚”源于颜真卿、李邕、何绍基,而其中的柔则得之于苏轼、米芾、甚至二王。刚柔相济,形成了个性明显的“层次丰富,笔势连贯,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还有评论者认为,蔡永峨先生的书法有“太极拳的连绵动感和现代音乐的强烈节奏”,“尤其蔡永峨先生笔下枯墨涤出的‘牵丝’最为翩跹横溢。”评论家马钧在全面深入分析蔡永峨先生书写的《前后赤壁赋》、《爱莲说》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作品后,认为蔡先生的作品“把书写的惬意、行笔走墨的快感、美感,全都集中在中锋迅捷、跳荡的游走之中”;“他的每一个笔画都被调理得清秀朗净,姿态儒雅。字形漂亮到满幅清秀的氛围,往往会在字里行间隐然生发出一种阴性的温婉”,“这种阴阳互化、刚柔相济的书风”, 即古人所谓的“遒媚”。虽然在不同评论者眼中,蔡先生艺术个性不同,但在我们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静心修持,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实属不易。从这个意义上说,蔡永峨先生是书法艺术传统的发扬光大者。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中国历代的书法家都重视创作主体的精神修为。艺术家不仅都是有“我”之人,而且还应该是大“我”之人。蔡永峨先生与先贤们一脉相承,他说:“做人求真务实,讲究书品,也重视人品,勤奋好学,真诚待人。在书法艺术上不追风,不为横流之物欲所惑。”在做人方面,蔡先生性格醇厚,态度严谨,以此滋养心灵,培植精神,而精、气、神恰又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元素。另一方面,蔡永峨先生又是性情中人,个性旷达,逸兴飞扬。他喜欢饮酒,醺而不醉,从他的号“威远醉人”、“半醉楼主人”或可窥见他的酒风和酒德。为什么他要“醉”?酒是艺术的媒介,酒不醉人人自醉,有酒就能欣然兴会,灵感迸发。为什么是“半醉”?是为恰到好处,烂醉只能如泥。半醉才是最佳境界。酒酣情畅,挥毫淋漓,得心应手。醇厚恭敬和旷达倜傥构成了艺术家的人格、性格和风范。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品格出尘绝俗,结构疏朗清新,气韵生动流畅,笔势行云流水。蔡永峨先生再一次诠释了书品即人品这一艺术铁律。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