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美丽嬗变中的新余 复市三十年 化蛹成彩蝶 

余诗轩

2013年10月18日08: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复市30年,新余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赵春亮摄

  1960年新余因钢设市,1963年下钢撤市。1983年,国务院批准撤消新余县,恢复新余市,从此掀开了历史新篇章,开启了新余发展的新纪元。岁月更迭,春华秋实。新余复市30年,全市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抓住历史赋予的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回眸历史,所有亲历与见证过的人,无不为新余30年的美丽嬗变而赞叹。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增速换挡”

  经济发展连上台阶,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复市之初,面对贫穷落后的现状,新余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复市之前,全市生产总值仅有4.92亿元,30年来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0亿、100亿、500亿台阶,2012年跃至830.32亿元,是1982年的167.8倍;2012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116.89亿元,是1982年的178.8倍,年均增长18.9%。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为新余实现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变,城市转型实现“三级跳”。钢铁,曾经是这座城市的脊梁,特别是自1983年复市后,“钢城”新余的美名传遍大江南北。随着钢铁产业的壮大,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一钢独大”难以为继,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新世纪初,新余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构建新兴工业体系,谋求城市战略转型。如今,新余已形成了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支柱产业,实现由单一的钢铁之城向多元的新能源示范城转变;通过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通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由重化工业城市向生态宜居城市转变。城市的成功转型,为新余在激烈的城市间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先机。

  “三大产业”快速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复市之初,新余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单一的钢铁产业加剧了环境承载压力和地方经济的风险。30年来,新余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节能环保、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新型工业体系。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444.75亿元,是1982年的177倍;工业化率达5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0.5%。

  昔日的新余,农业种植业品种单一,经营形式松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过30年的奋斗,新余农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主要农产品总量大幅度增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今的新余,建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新余蜜橘种植面积达12.75万亩,被列为全国特色柑橘品种优势产区,荣获“中国蜜橘之乡”称号。

  复市以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极其有限。复市以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2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1.6%,成功获批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固定资产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过30年的建设,新余城区面积已由复市时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2万,增长到43万。“两环四纵五横”的城市交通骨架,“一城五区,两江四岸”的新景观;主城区与周边县区“一小时交通圈”及贯通各乡镇“半小时交通圈”,城乡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形成。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0.41亿元,是复市前的818倍,年均增长26%。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59%,城乡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大为增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也提高了新余的知名度和辐射力。

  绿色环保深入人心,节能减排显现实效。复市以来,钢铁产业快速崛起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面对难题,新余主动出击,铁腕治污,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为契机,大力开展“三净”行动,切实改善空气、水、土的环境质量。同时,坚持把绿化生态建设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致力打造江西最美丽城市。如今,新余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2.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9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成为全国地市级第一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改革创新步履坚实,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新求变锲而不舍。从复市之初的“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个结合、四个服务”到第五次党代会的“一个中心,两个率先”;从“十项改革”到“一条主线、五篇文章”再到“两个率先,一个努力”,从职业教育的“新余现象”到人才工作的“新余模式”再到经济发展的“新余经验”,新余每个发展阶段都留下改革创新的足迹。

  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后,新余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或国家农业园区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被授予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率先在全省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事业从依靠“输血”向自我“造血”的转变,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当前,新余正在积极探索推进行政体制,财政、金融体制、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努力把新余打造成江西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创新必将激起新余发展的内在活力,迸发出勃勃生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旅游蓬勃发展。30年来,新余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已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全面小康迈进。2012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达89.9%,高出全国6.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70元,是1985年的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48元,是1984年的33倍;人均期望寿命达76.72岁,列全省第一。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30年来,新余少儿艺术频频闪耀在全国舞台上,成为新余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在全国第六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展演上,4个作品分获3金1银;职业教育享誉全国,被教育部誉为“新余现象”;天工文化、仙女文化、抱石文化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神话剧《仙女湖》在中央电视台1套、8套同步热播。拥有江西省惟一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4A级旅游景区仙女湖;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

  回首复市30年,铿锵前行的足音犹在耳边,新余人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凝结成一串串动人的音符,弹奏出一曲曲撼人心魄的乐章。30年改革开放,30年励精图治,30年跨越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富民为先”的理念,正激励新余人民去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辉煌!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8日 17 版)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