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05:06 来源:重庆日报
社区服务大厅享清凉 摄/黄虹
华光社区居民正在健身场上练习门球
北碚街心花园 图/北碚区摄影家协会提供
社区志愿者带孩子们做游戏
奔月路社区党员志愿者为居民热心服务
苏家湾社区居民大联欢
新房子社区民间工艺美术社里艺术家正在讲解
偏岩古镇百家宴热闹非凡
志达社区骑奇自行车队在路上
“雷锋书吧”里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辅导
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
社区科普活动室里神奇的天上来水 摄/秦廷富
社区,城市的“细胞”。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是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有都市花园之称的北碚区,作为重庆主城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覆盖的重点区域,“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交汇效应愈发凸显。
如何抢抓发展机遇期,应对矛盾凸显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共振?北碚区在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上做起了文章,通过促进社区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从而汇聚起抢抓机遇、跨越赶超的不竭动力。
“我们理解,一座有魅力的城市,不仅要有靓丽的外表,更要有丰富的涵养。”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生活在社区的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梦想成真,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
北碚区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市民素质的提升、幸福指数的上扬以及和谐城乡社区的打造,也让每个人筑起自己的中国梦。
结合今年“城乡社区建设年”活动,北碚区培育和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北碚特色、与北碚建设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示范社区,带动全区城乡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升级提档。
崭新靓丽的社区环境、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文明有爱的社区氛围正在唱响“幸福北碚”的主旋律。
以人为本建社区,便民实惠看得见
北碚区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权益出发,将硬件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实施社区阵地达标、社区健身场所改造等各类便民利民项目,让社区时时洋溢着幸福的音符。
社区办事群众: “到服务大厅办事很舒心”
“到服务大厅办事很舒心,现在不怕热了。”8月9日,北碚区歇马镇状元碑社区69岁老人周国富拿着自己的医保卡前往居委会办事,他所说的大厅是社区的“一站式”服务大厅。
状元碑社区负责人张忠杰介绍,利用拨款和社区自筹资金,状元碑社区在服务大厅和会议室装上了空调。
据北碚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辖区内部分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相对比较简陋,区民政局在今夏共计拨付43万元社区建设补助经费,保证全区各镇街每个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能拥有一台空调,为到社区办事的群众提供一个清凉舒爽的环境。
改善社区服务大厅综合环境只是北碚城乡社区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北碚区从2012年起,对全区各村、社区实行分期分批达标建设工程,其中社区服务站建设面积必须达到500平方米标准、设施达到“一厅七室”要求,切实方便居民办事,满足群众各种物质文化需求。达标建设资金由镇街投入为主,区级财政以奖代补形式予以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家门口的塑胶球场:
百姓的健身房
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华光社区的曹晓静这两年多了一个新爱好:在社区门口的塑胶球场跑步。自从社区内的体育健身场地统一打造为塑胶球场以来,如曹晓静般爱运动的居民越来越多。
“2010年,区体育局、区老体协以及街道投资50余万元共同将社区体育健身场地统一打造为了塑胶球场,像这样的健身场地目前我们社区共有8个。”华光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2年以来,北碚区、街道两级财政投资60余万元对华光社区进行全面升级打造,建成了全方位一体化的新型文化社区。社区集人口文化、军工文化、孝道文化、绿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为一体,现有办公场地500余平方米,一站式办公大厅、四点半学校、共青团市民学校、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心理咨询室、民防工作站、应急避难场所、信访代理室、计生服务室等设施设备应有尽有,服务功能齐全。
创新管理强服务,一个社区一个“家”
服务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核。北碚区把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作为改善民生的突破口,创新实践“楼栋党员工作站”服务新形式,实现了社区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
新社区新方法: 新市民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
“居民楼消防设施严重老化。”“烧烤摊油烟扰民。”“在社区饲养家畜,影响人居环境……”7月26日,蔡家岗镇三溪口社区会议室里,来自该社区的20多位群众代表坐在一起,向镇和社区干部提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共梳理出交通出行、市政设施、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7条。实地调查后,镇和社区立即启动办理方案,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这种实打实解难题的座谈会在三溪口社区已经坚持了3年。
三溪口是个典型农转城社区。北碚区除了农转城人员就是流动人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各类矛盾相应产生和激化。
据介绍,从2011年起,北碚区在农村社区、农转城社区、城市社区分别确定一个社区试点,形成“一社一策”的格局。同时,建立“农民工党员服务中心”和“农民工俱乐部”,让7500多名外来人口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家”。
三溪口社区通过破除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实现农转城人员安得下、稳得起、富得了。重庆市政府研究室机关党委副书记梅哲博士后说,北碚在社区管理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和示范性。
楼栋里的工作站:
居民间的“连心桥”
“老万,下午去公园散步嘛,今天天气好好哟。”“不得行哟,我今天要站岗,改天再约。”万启模春风满面地走向天生街道奔月路社区的“楼栋党员工作站”。
今年60岁的万启模退休前是街道医疗卫生所的所长。 “退休了在家闲着也没事,社区成立了‘楼栋党员工作站’,我就自告奋勇来管管‘闲事’。”作为梨园村片区“楼栋党员工作站”站长的万启模,不管是地段巡逻、拾捡垃圾还是收集群众意见,总是走在最前面。
据介绍,“楼栋党员工作站”是2012年天生街道探索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举措,实行细致网络化管理、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单元中心户”四级组织社会网格管理体制。这让许多以前要到社区、街道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方便又及时。
“在我们社区,工作站从去年8月成立至今吸纳了45名志愿者,不仅维护了社区的平安稳定,还架起了社区和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充当了社区的好帮手,为和谐社区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奔月路社区负责人黄若琴说。由于工作站的志愿者都是德高望重、又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处理事情驾轻就熟,解决问题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深受居民欢迎。
社社都有“文化牌”,以文化人育心田
社区文化是社区发展的灵魂,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个人素养的重要举措。北碚区通过传承“百家宴”、开设工艺美术社等特色内容,在社区内掀起一股文化新风,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社区和谐。
偏岩有个百家宴: 千人同吃团年饭
烟熏腊肉、河水豆花、小米粉蒸肉、偏岩小灶酒……今年2月,近2000名居民齐聚北碚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端出各自的拿手好菜共庆新春。热闹喜庆的百家宴酒席将800米长的老街塞得水泄不通。
当天,偏岩古镇青石板老街,百家宴酒席摆了166桌,老街两旁的屋檐下挂起了大红灯笼,门框上贴着红艳艳的喜庆春联。
黄桷树饭庄老板王德英将自家饭馆的桌椅全部搬上了老街,摆了15桌流水席。为了这场百家宴,她花了3000多元,“邻里一起喝酒聊天,这是花钱也买不到的气氛。”
除了当地居民,百家宴还吸引了不少外地朋友。“我爱人老家就在偏岩,我们带着不少亲戚朋友专程来凑热闹。”家住北京的徐昌富说,端着碗筷从街头走到街尾吃“转转碟”,勾起他许多儿时回忆,“明年,我们还会来!”
“把百家宴打造成偏岩古镇的旅游品牌,让游客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丰富了古镇旅游内涵。”金刀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民间工艺美术社:
学会技术又找钱
朝阳街道新房子社区活动室的展厅内,邓娜正在悉心整理着自己的作品,从几十元的叶脉画到上千元的瓷刻作品,她都小心擦拭着。
“一会儿拿到门市去,擦干净了准备卖个好价钱。”邓娜信心十足。
35岁的邓娜原本长年在外务工,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搬回了新房子社区,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邓娜的生活。
“考虑到社区部分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2009年,社区成立了民间工艺美术社。”新房子社区党委书记刘雪梅介绍,社区专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前来传授手工艺品制作流程,并定期举办刻瓷工艺免费培训,有效带动了困难群众二次就业。
社区体育场旁,十几平方米的门面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品,作品有的凸显北碚生态特色,有的围绕抗战历史文化做文章,体现了社区居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打造特色文化一直是我们社区的工作重心,为困难群众搭建就业平台的同时能够彰显社区特色文化,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刘雪梅说。
此外,社区还积极建设了三大文化场所:即市民“学习娱乐区”、“文化互动交流区”、“文化核心创作区”,并着力打造一条文化长廊、两个休闲文化广场。并依托社区艺术团和工艺美术社两个平台,发现培育5-10名群众文化带头人,夯实了群众文艺健身爱好者队伍。
新房子社区以建设特色文化为载体和抓手,把先进文化的理念融入社区服务之中,通过文化建设和“特色文化”活动,提高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明浸润静悄悄,城乡劲拂时代风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就要从社区文明建设入手。北碚区的“雷锋书吧”实现社区全覆盖,骑奇自行车队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引导干群用信仰去净化心灵,用奉献去呵护社会,成为北碚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雷锋书吧”变身“第二课堂”:
实现社区全覆盖
周末,和煦的阳光洒满北碚区龙凤街道燎原社区成套厂小区的“雷锋书吧”,20平方米的空间内,左边设有一排书架,右边则摆放着4张双人小桌,10多名孩子正在专心地阅读手中的书本……
刚上初一的孙小海是“雷锋书吧”的常客,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他把课余时间都泡在了书吧里。
据共青团北碚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碚各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一批因父母工作忙碌无暇照顾的孩子,平时多与电脑、电视为伴。成立“雷锋书吧”后,来自北碚的青年志愿者们通过与59个社区一一结对的方式,承担起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雷锋书吧”每周至少开放一次,志愿者们除了为孩子们讲雷锋故事、带领他们做游戏外,还要带着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孩子们可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获得“雷锋书吧”提供的玩具奖励。
据了解,“雷锋书吧”的书籍全部来自北碚区机关青年自愿捐赠。自发动捐赠以来,目前已经募集到青少年书籍1万余册。该负责人表示,59个社区“雷锋书吧”的书籍将以3个月为期进行轮换。
此外,为了优化“雷锋书吧”的硬件环境,北碚区在全区59个社区实现了全覆盖,书柜、书桌、1000册以上的书籍、3种以上的报刊成了每个“书吧”的标准配置,有些“书吧”还设立了电子阅览室、活动室。
小小骑行队:
传递社会正能量
9月,伴随着新学期和新同学的到来,课外学习书籍的紧缺,让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梨树小学的童校长犯了难。
“学校有200多名学生,但课外书籍却寥寥无几,村小经费有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童校长十分焦急。
最近,随着一支名为“静观镇志达社区骑奇自行车队”的悄然到来,童校长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在了解学校缺书的情况下,自行车队发起了每人“负载1公斤”的公益活动,为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200多本图书,为渴望知识的孩子们“解了渴”。
据悉,“静观镇骑奇自行车队”成立之初,是以广大自行车爱好者文体健身为主。经过5年的发展,车队由当初的10余人壮大到今天的100多人,活动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我们骑行队提倡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骑行队负责人表示,5年间,骑行队共组织了“学雷锋”、“静观镇植树节”、“无车日”、“负载1公斤活动”、“绿色北碚宣传”和“组织看望生病车友”等50多项公益活动。骑行队每到一处,带去温暖,收获感动。
矛盾消解于无形,人文关怀促和谐
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精神苦闷和心理“疙瘩”容易滋生。北碚近年来城市拓展较快,“农转非”的新市民群体数量多,人文关怀的需求尤显迫切。北碚区在社区服务管理中注意人文关怀,通过矛盾化解、“1+1”爱心服务、专家心理疏导等途径,提升了社区的和谐程度。
化解矛盾有“三宝” 干部、律师、调解员
如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施家村施家社区联合党委有它的“独门秘籍”:司法干部、村聘律师、村级调解人员。
“在这三个‘法宝’的作用下,大到维护一方稳定,小到家庭纠纷、抚养赡养、婆媳矛盾,社区统统能都搞定。”施家社区负责人打趣地说。
2011年,施家村里聘请了律师,引导村民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前由政府来调解,总觉得社区干部、民警会偏帮企业,调解往往不成功。现在有律师介入,讲法律,讲公正,大家比较相信。”村民何小忠深有感触。
今年初,因为劳务纠纷让何小忠一度有了上访的念头,村里及时派来律师帮他追回工钱,也赢得了他的信任。
有了“三件宝”,纠纷调解成功率提高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司法援助是我们‘1+1’爱心服务举措的其中一项。”据该负责人介绍,施家社区共开展了8个“1+1”爱心服务,包括“便民1+1”效能服务、“快乐1+1”文化服务、“成长1+1”教育服务、“爱心1+1”特色服务、“红色1+1”党员服务、“民主1+1”公开服务、“巾帼1+1”家政服务以及“司法1+1”救助服务。
通过8个“1+1”服务,施家村施家社区联合党委真正实现了活动阵地利用率最大化、党员服务群众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服务对象覆盖面最大化,“1+1”服务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社区心理咨询室:
为民治“心病”
“谢谢你们,来之前我觉得我是这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事事不顺,心里烦透了,和你们聊了半天心里舒服多了,多亏有你们心理咨询室帮我开解。”水土镇和欣家园社区居民谭西握着社区心理咨询师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像谭西一样喜欢和社区心理咨询师谈心的居民,在和欣家园有很多。
“我们很高兴看到居民们信赖心理咨询师,愿意和他们倾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和欣家园社区负责人说,“我们社区是去年12月才成立的,是由两江新区水土园区和欣家园社区联合党委和社区居委会授牌成立,社区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征地租赁户,时常涉及到在征地过程中闹情绪的居民,所以我们及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为大家疏导。”
此外,和欣家园社区为了不断壮大阵地建设,除了建立心理咨询室,还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科普活动室,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对情绪偏激的业主进行心理疏导;并设立老年谈心室,为老年人排忧解难;还请来了西南大学的老师为暑期兴趣班的儿童们讲解科普知识。阵地建设的壮大,让广大的居民业主更为放心,从而进一步保障了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文/张奥然 贺娜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