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服务学生会四十四载,9日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

人物:发叔,今天你是主角

记者 葛瑜玮

2013年10月10日08:4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香港大学副校监李国宝博士向发叔颁授名誉院士衔。
  香港大学供图

  一名“后勤”服务人员,却荣膺香港大学的名誉大学院士,这样的反差或许令人惊诧。但历届学生的追捧、学生会干事的感激、精英校友的排队致敬,足以验证这项荣誉的众望所归。

  发叔,就是这样一个不平凡的人。在港大学生会的岗位上,他兢兢业业四十四载,服务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影响力甚至比校长、教授还要大。他的人生轨迹,告诉所有人:坚持可以筑就奇迹,微小亦能播洒光辉。

  ——编者  

  

  18岁加入香港大学学生会工作,服务学生44年,始终以“学生至上”为宗旨,与时俱进满足不同年代的学生需求。他,就是吕君发,人称“发叔”。

  9日,香港大学颁授名誉大学院士给8位杰出人士,发叔也在其中。

  据介绍,1995年创立的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颁授对象多为对香港或港大有特殊贡献的人士,包括商界翘楚、立法会议员、退休高官和学者。这个院士衔只是大学的一种荣誉,表达的是对他们付出的感谢。

  小人物·大人物

  港大百年庆典也请不齐的校友精英,排队和发叔合影

  当年近80岁、头发花白的发叔坐着轮椅进入颁授礼会场,全场掌声雷动。    

  发叔是小人物,也是大人物。和其他多名获颁名誉大学院士的人物相比,发叔既不是学界翘楚,也不是商界精英,只是一个普通人。他1953年加入香港大学学生会当办公室助理,从此开始了服务学生的职业生涯,一干就是44年。当年的“发仔”也升格成了“发叔”。

  半个多世纪后,发叔回到校园,在轮椅上接过了香港大学副校监李国宝博士颁发的名誉大学院士证书。拿着刚刚收到的证书,发叔的声音微微颤抖:“真的是很意外,从来没想过会有今天。”

  为了见证发叔接过荣誉的一刻,几十年前港大学生会会长、干事竟然纷纷现身,排队等待与发叔一一合影。

  同样的一幕也曾发生在今年初港大学生会创会100周年庆典上。1986年港大学生会内务副会长、现任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文灼非形容,当天的活动,作为主礼嘉宾之一的发叔是实至名归的主角。

  当时应邀出席的港大学生会历任会长、干事等有近200人,过去的学生如今已成高官、议员、商人、律师、工程师、学者,阵容可谓豪华。文灼非说,连港大百周年庆典也请不齐这批各界精英,但现在他们为了跟发叔合影,都会排队等候。

  就如大家所言,“发叔就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魅力。”

  流水的干事·铁打的发叔

  对历届学生的影响力比校长、教授还大

  港大学生会历史悠久,会长、干事多到数不清,但发叔只有一个。

  1956年学生会会长曹绍钊回忆说,港大学生会1949年注册为法人社团,在上世纪50年代还毫不起眼,只有一个小小的办事处。发叔1953年加入后,一肩扛起学生会的所有工作。

  从印刷、送信到联络,从人事管理到工作分配,从小到大,发叔对学生会的工作驾轻就熟,尽心尽力,是当仁不让的“灵魂人物”。

  在学生心目中,发叔不仅勤奋工作,而且乐观、积极、随和,更有高情商。无论是谁做学生会干事,发叔都能和他们相处得很好,而且关系通常都能维持很久。由于学生会干事年年换人,发叔总会尽心教导那些没有经验的新干事。

  发叔1969年升任学生会经理。此次一同获颁名誉大学院士的1970年学生会出版秘书梁安妮女士,曾和他共事过。梁安妮回忆说,刚任学生会干事时不到20岁,在执行上什么都不懂,全靠这位经理,无论手写油印出版、会议场地、餐厅经营、午间广播等,一切工作发叔全部办妥。

  在梁安妮看来,发叔更像是一位职场父亲,他在任44年,影响了数以万计的学生,在精神和毅力上给人启发。“发叔是最宝贵和长久的资源,他对港大学生的影响力比校长、教授还要大。”

  骨干元老·校园管家

  开创学生会合作社、学生职业辅导处等

  现职医生、香港医学博物馆董事的曹绍钊说,从1950至1990年代在港大念书的学生,可以认不出哪位是校长,但不会没接触过发叔。

  1958年由发叔发起,香港大学学生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出售文具等学生用品,不仅给校内学生带来优惠福利,也给学生会带来收入,为学生会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今,港大学生会已发展成具规模和多元化的学生组织,资产超过2000万港元,提供大型合作社、影印中心等各种学生服务。

  发叔的深入人心,更在于他总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上世纪60年代末,他主动为学生找暑期工。文灼非形容,当时的学生会俨然成了一个半职业介绍所。发叔说他当年帮忙打字,写了大量的求职信,寄到各大公司。帮公司招合适的人才,帮人才找合适的公司,更为同学安排面试,还把学生记录仔细分类、存档。

  “真是做得很辛苦,打字打到手软,但工作很有意义。”发叔的这项创举,后来就成为了港大的学生职业辅导处前身。

  上世纪70年代,发叔为了帮助经济能力不足的学生,发起二手书买卖服务。上世纪80年代,他看到学生对资讯、报纸的需求日渐增加,便随之设立校园订报服务,给学生带来方便。

  1997年,发叔退休。如今,发叔虽已老去,但他的影响仍在继续。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0日 12 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