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黔江:民生破题“水之惑”

2013年10月09日04:45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黔江:民生破题“水之惑”

生态园林城市黔江

生态园林城市黔江

  核心提示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如果不摄入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人依然能活几周甚至若干年。但如果没有水,人只能活几天。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解决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列为全市各地必须集中力量办好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

  尽管坐拥阿蓬江、小南海等优质水源,但由于全境地处喀斯特地貌,黔江区仍有20万人口用水困难。今年的一场大旱,更是让破题“水之惑”成为黔江解决民生实事的头等大事。

  找水、找水!

  今年8月,黔江区经历了近年来最酷热的夏季。但在当时的黔江区石家镇,要论各超市、副食店最热销的商品还并非各种饮料,而是面食。

  “早起可以买水面,中午还能买挂面,晚了只有方便面。”忆及8月初面食的突然热销,石家镇石家社区居民们记忆犹新。

  面食热销,并非源于石家镇居民口味的突然改变。今年夏季,重庆各地普遍经历了一场大规模干旱。而对于黔江来说,这场干旱的规模和程度较之2006年那场号称“百年不遇”的干旱尤甚。在黔江缺水现象最为严重的石家镇,面食的热销只有一个原因——省水。

  “在8月初那段时间,洗澡是根本不可能的。能三五天用水擦擦身子,就算谢天谢地了!”石家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余泽洪介绍,自今年6月25日之后,石家镇及周边地区便一直“晴空万里”。保障镇中心石家社区3000多户居民的镇自来水厂供水量逐日下降,到7月25日完全断供。集镇中心仅有的2口山坪塘也基本干涸见底。

  为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用水,石家镇政府动用了全镇唯一一台消防车到镇外拉水。一趟4小时车程的取水,消防车每天要跑3趟,才能勉强消化掉集镇中心那长长的取水队伍。

  “找到水源,不让居民们天天吃面!”在自来水完全断供前夕,石家镇发动全体干部,以村社为单位,组建起10支“找水队”。找水队成员们下山沟、钻山洞、访住户,千方百计打探关于水源的一手信息。

  发现最大地下水源

  石家镇石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彬是土生土长的石家人,他打探到一条重要的水源信息。在石家社区集镇附近,曾有一个名为“贺家洞”的溶洞,溶洞最深处有一条很大的暗河。不过在上世纪60年代,该洞洞口便因公路修建被填埋在了路基下。由于年代久远,信息提供者很难说清贺家洞洞口的具体位置。

  得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周彬和同事们又访问了多位当地老者,确定在穿集镇中心而过的石鹅公路一处路基下存在溶洞空间。石家镇政府决定挖洞找水。不过由于不能使用炸药,周彬和同事们只能用风镐和手钻手工开洞。

  在经历一个星期的艰难施工后,一个寒气逼人,仅能容一人的洞口被打开。找水队进入贺家洞探索4个小时后,终于将发现水源的好消息带回了地面。利用黔江区水务局提供的水泵、管材以及储水袋,优质的矿泉水源源不断地被送上了地面。

  经黔江区相关技术人员勘测,贺家洞暗河的日供水量在200吨左右,超过石家镇自来水厂满负荷的一半以上。这股水源不仅基本解决了大旱之年石家社区的用水需求,还能向周边区域供水。该地下水源也是黔江近年来发现的最大地下水源。

  “权宜之计”与“百年大计”

  黔江区水务局水利水保科科长王明义介绍,与石家镇一样,在今年罕见的大旱中,黔江所有乡镇和街道都组织了多支“找水队”。这些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找水队伍,为黔江居民抗旱自救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区水务部门和街道、镇、乡还组成96个抗旱服务队,累计为百姓送水3500余车次,应急运送生活饮用水1万多立方米,有效解决了用水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不过要彻底解决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的用水问题,被动“找水”还只是“权宜之计”。大兴水利,主动“存水”,方能成就“百年大计”。市委、市政府在今年8月列举的全市各地必须集中力量办好的22件民生实事中,“完成7.4万口山坪塘整治”紧随“解决人畜饮水最困难地区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之后位列第四。

  尽管坐拥阿蓬江、小南海等优质水源,森林覆盖率也极大,但全境的喀斯特地貌让黔江犹如建在一个漏勺上,地势稍高的地区总是很难储水。黔江区水务局局长冉光荣介绍,黔江超过50%的农村地区约20万人用水依然困难,接近黔江总人口的40%。

  在地广人稀的黔江农村地区,山坪塘的作用凸显无疑。冉光荣说,山坪塘具有灌溉渠系短、利用系数高、运行维护成本低等特点。黔江现有山坪塘1300余口,是当地农业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的重要设施,更是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但是,黔江的山坪塘大多数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数十年运行,加之长期缺少必要的维修整治,大多淤积渗漏严重,取水、溢洪设施不畅或损毁,已严重影响到其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破题“水之惑”富民兴区

  冉光荣表示,在8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的通知》发出后,黔江区立即制定了相关落实方案,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入1.5亿元,先期对安全隐患突出、效益明显的500口山平塘进行高标准整治。

  为确保山坪塘整治“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黔江出台了3条主要措施,包括由受益村民采取“一事一议”商定工程占地、筹资投劳、建后运行管护等事宜;由区水务局委托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重点对坝体、溢洪道、放水设施“三大件”进行整治和必要的清淤扩容,按照有关规定集中委托一批专业化施工队伍施工;由建设单位、受益群众和监理联合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得到保障。按照计划,黔江今年将完成山坪塘整治100口,明年、后年两年各完成山坪塘整治200口。

  事实上,整治山平塘,破题“水之惑”的意义,还远非“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所能简单囊括。在当今“富民兴渝”的重要节点,黔江已经提前通过山坪塘整治,看到了民富区兴的希望。

  一个极好的范例为此提供了佐证——2009年以来,黔江利用小农水重点县等专项资金,完成了近200口山坪塘整治,一些昔日几乎报废的山坪塘又重新恢复了灌溉和供水功能。在石会镇中元村,区水务局利用小农水资金,高标准完成了15口山坪塘整治。水源得到保障之后,该村蚕桑、猕猴桃、生态蔬菜等特色效益农业和垂钓中心、QQ农场等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兴起,中元村由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文/李安楠 杨馨 何锐忠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