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国庆节究竟应该怎么过?

2013年10月09日04:45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国庆节究竟应该怎么过?

  9月30日,梁平县在该县人民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祖国64周年华诞。庆国庆,除了升国旗外,目前已经很少还有其他纪念活动了。 通讯员 刘辉 陶斯军 摄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0月1日,家住弹子石的市民张荣平特地起了个大早,到人民广场参加升旗仪式。他的腰上相当洋气地别了个收音机,放着《歌唱祖国》。

  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他,十分怀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庆节时的游行和集会活动。“那时候置身于游行队伍中,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现在的人们对这些似乎都看得淡了。”张荣平摇摇头说,在祖国的生日这一天,现在除了升旗仪式外,很少有其他纪念活动了。

  国庆节如何过?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十多位市民,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旅游、休息、购物、赴宴、上补习班、考驾照……却没有一个人表示会参加纪念活动。国庆,我们到底该怎么过?

  1、国庆活动有点少

  记者了解到,有部分学校在9月23日周一例行升旗仪式上,提前向学生介绍国庆节来历和国旗知识。

  “如何让孩子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位校长表示,能让孩子们体验的庆祝纪念活动不多,升国旗等活动形式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学校只好布置作业,如看纪念电影,写心得体会等。

  “走在街上,‘国庆大礼包’、‘国庆促销’和‘黄金周送好礼’的广告随处可见,国庆节也因此变成了‘消费节’,我觉得不太庄重。”家住渝中区七星岗的市民杨平告诉记者,过国庆,还是应该使人们了解国家历史。当然,拉动内需、好好休息也是放假应有之意,但如果商业味和休闲味太浓,会冲淡国庆的意义。

  在西南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已经离开学校,除悬挂几面国旗和“欢度国庆”的横幅外,校园里的气氛有些冷清。

  2、节日的庆祝氛围有所淡化

  不只是“十一”,近年来,“五一”和“五四”等节日的庆祝氛围都有所淡化,纪念活动少了许多。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李敬认为,放假似乎成了节日和纪念日的主要“内容”。但放假也让不少活动难以开展,如学校和单位往往不再集中组织或者只能提前安排纪念活动。

  “放假本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参与纪念活动。一些国家逢国庆节那天会安排放假一天,大批国民穿上民族服装参加游行,表达爱国之情。现在一些人把节日理解成‘旅游节’,对背后的纪念意义关注甚少,这有些本末倒置。”

  李敬认为,一些重要纪念日被淡忘,有深层次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一些人对中国历史缺少感悟和敬仰;二是一些人对纪念日的理解比较狭隘,流于形式的活动缺乏吸引力。

  3、通过有意义的活动领会节日内涵

  “历史渐渐远去,年轻一代对节日和纪念日的内涵了解得越来越少。一些人仅从课本上学过,缺乏真切感受。”在市委党校教授何伟看来,纪念日不需要华丽的庆祝,但应有相呼应的活动作为载体,让人们在具体场景中得到启迪。以每年6月5日为例,这是重庆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每逢这一天,重庆城便会拉响警报,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国庆活动也可以结合当前舆论热点。”何伟说,比如可以针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渣滓洞红岩烈士的“狱中八条”,重温历史,“洗洗澡”,让党员干部的头脑更加清醒。

  “同时,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很有必要,可以通过媒体向大家宣传爱国主义思想,重温重庆的抗战文化、红岩文化,让他们学会‘忆苦思甜’。”何伟说。

  李敬认为,政府部门应免费开放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举办回顾展览,让市民国庆“有地方可去”。还可以组织老电影、老照片到社区、农村放映展览,让人们重温新中国成立的那段激情岁月,既是休闲放松,又有意义。

  “时代在变化,不能要求年轻一代用与父辈相同的方式度过节日。但国民是否应该参加有意义的活动,领会节日内涵,提高思想境界和文化修养,这值得思考!”李敬表示。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