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7日06:32 来源:重庆日报
图①: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的向小林(后一),在“贴心嫂子”成员的陪同下,到镇上赶场。一路上,贴心嫂子们的笑声不时在乡间响起。
图②:这是留守妇女们手工做的鞋垫。将闲散的留守妇女聚集起来,做做手工活,既能赚钱,又解决了孤寂的生活问题。
图③:每次“贴心嫂子”们来到张万英家,她总是发出“依依呀呀”的笑声,显得十分高兴。
图④:向小林家,“贴心嫂子”们一边剥花生一边聊天。向小林(左二)是互助组的重点帮扶对象。
图⑤:留守妇女们经常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向小林-向小林,走!去赶场罗!”9月12日一早,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的向小林刚吃完饭,就听到门外的招呼声。
“来了,来了!”向小林抱起一岁多的儿子一边往门外走,一边忙不迭回道。
每逢镇上的赶场天,向小林早上都会听到村里嫂子们的邀约声。
作为一名才嫁到这里不久的外来户,向小林何以这么受关注?原来,27岁的向小林患有癫痫,两年多前嫁到中湾村。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然就成了村里“贴心嫂子”互助组重点帮扶的对象。
“特别是她生了娃儿后,一旦发起病来,人都站不稳,更别说抱娃儿了。”村妇女主任蒲小林说,互助组的嫂子们对她就特别关照,只要谁去赶场,都会叫上向小林,“一旦碰到她发病,好歹有个照应。”
在中湾村,受到“贴心嫂子”们重点关怀的还有张万英一家。
今年42岁的张万英,在出生4个月时,因发高烧医治不当引起了脑膜炎,最后成了脑瘫,导致不能说话走路,生活也不能自理。10年前,父亲也因高血压去世,留下张万英和母亲朱厚英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更加艰辛。
2011年,村里成立“贴心嫂子”互助组后,几十个留守妇女每周按时到张万英家里,她们分三个小组轮流进行,一组照顾张万英,陪她聊天,为她上药;二组负责打扫清洁、洗衣服等家务;三组管理柑橘及分葱。
“多亏了‘贴心嫂子’来帮忙,为我分担了好多活。”70多岁的朱厚英噙着泪花说。
“其实,建立‘贴心嫂子’互助组,不光是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留守妇女们搭建就地创业增收的平台,使她们由原来无序、分散、离心的状况变得自强、团结、有组织起来。”身兼中湾村柑橘互助组组长的蒲小林说,每遇柑橘需要除草、施肥、打药、采摘等时节,嫂子们就分工协作,煮饭的煮饭,干农活的一边干活、一边摆点家长里短的龙门阵,工作效率真的是提高不少,轻轻松松就把活做完了。到柑橘收获时,留守妇女们还可以为村里的柑橘合作社收摘柑橘,一天能有80-100元的收入。
云阳县妇联负责人介绍,为解决留守妇女生产困难、生活单调、情感孤寂等问题,基层妇女组织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兴趣相投、情感相同的妇女组织起来,建立“贴心嫂子”互助组,既助推了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让留守妇女生产有人帮、生活有人问、心灵有人暖,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云阳县妇联这位负责人说,如今一些乡村,基本就是“386199”(即妇女、儿童、老人)部队在留守,平日村头看不到几个人。
她讲了一个故事:前些年,某村一位孤老病亡在家几天才被人发现。
“开展‘贴心嫂子’互助活动,至少让村里的人在情感上有了一些依靠。”她说。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