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陷入尴尬的两个“国标”农产品

2013年10月06日06:56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陷入尴尬的两个“国标”农产品

  9月9日上午11点钟,潼南县新胜镇盘山村的罗盘山顶上,66岁的谭昌明与老伴冒雨在挖姜,足有30余公分长、比巴掌还宽的白生生的子姜,逗得人流口水。

  可谭昌明却高兴不起来,“再隔些年生,没了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婆,这祖辈种了上千年的罗盘山生姜就真要绝种了哟!”

  3个小山村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特色产品

  盘山村坐落在罗盘山上,泥夹沙的土壤,加上特殊的气候,使山上出产了目前全国唯一的无筋生姜。这没有筋的姜,色泽洁白、香脆可口,种植历史已有上千年。2011年,罗盘山生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我家祖祖辈辈都种姜,我从10多岁开始种,已在这山上种了50年姜了。”谭昌明说,这山上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是“种姜人”出身。10年前,盘山村600多户村民就种有上千亩的姜。

  “当时姜的量大,我还专门收购,用车把子姜贩销到重庆、四川的泸州、绵阳等地。”村委会文书黄乘龙说,那些年,罗盘山生姜可出名了,山上的人靠种姜,日子过得不比山下的人差。

  与盘山村相邻的,是石桥村和钟峰村,在这3个小山村里,还有一个国家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罗盘山黑猪。

  罗盘山黑猪没有经过杂交,在这一区域里,一代一代地自然繁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由于不喂混合饲料,全喂粮食,要养一年的时间,才长到200斤左右。因此,其肉香味独特。去年8月,罗盘山黑猪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生姜收购量逐年减少,黑猪出栏数下滑明显

  可如今,新胜镇这三个小山村里的这两个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都陷入了尴尬。

  9月是罗盘山生姜收获的季节,可记者在罗盘山上转了一圈,已见不到多少地里有姜了。

  “今年,全村只有60余户村民种姜,总面积也就200多亩。”村文书黄乘龙说,现还在家里种姜的人,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婆了。

  盘山农业有限公司是收购销售生姜的龙头企业,公司经理龚先锋说,去年在盘山村收购的姜有3000余吨,今年只有700多吨,收购量在逐年减少。

  罗盘山黑猪也不乐观。新胜镇党委书记胡广建介绍,镇里农业服务部门对黑猪从小猪开始,就一家一户建了档案。今年,最多也就能出栏1000头左右,数量也下滑明显。

  如果照此下去,罗盘山生姜和罗盘山黑猪这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都将走向“绝种”的边缘。

  姜瘟病带来种植风险,黑猪难以规模养殖

  罗盘山生姜和罗盘山黑猪这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啥会陷入尴尬?

  是效益不高吗?

  不是。

  今年,盘山村的生姜,在地头收购的价已经高达每斤8元,而且是还在地里,就基本上被订购完了,根本就不愁销。

  “我今年种了2亩姜,亩产在6000斤以上。”谭昌明说,早市的收购价是10元1斤,现在是8元1斤。今年每亩买姜种,花了1000多元,花工60个。

  按这样的成本算下来,种1亩姜,效益在3万元以上。

  罗盘山黑猪的效益也不低。胡广建说,去年黑猪的活猪收购价已上涨到每斤16元,今年将涨到20元1斤。农民养1头黑猪,有上千元的赚头,而且也不愁销,到杀年猪时,不用运出去,在农民家里就被订购完。

  产品有市场,效益也不低,可为啥产业还在下滑?

  “是种植风险让我们不敢多种。”黄乘龙说,生姜种植容易得一种姜瘟病,这种病就像人患的癌症一样,只要一患上,可以说是前功尽弃,全部“打倒”,当年的投入血本无归。

  由于有此风险,罗盘山上的年轻人,都不愿担此风险,外出打工找现钱去了,留下老头、老太婆在山上,苦苦地支撑着这一“国标”产品的生产。

  养殖罗盘山黑猪虽然风险不大,但由于其传统的养殖方法和以粮食为主的饲料限制,规模养殖上不去,也只有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一家一户养两三头。

  基层也有苦衷,单靠镇里力量难保两个“国标”

  “走向‘绝种’边缘的两个‘国标’产品,让我们忧心忡忡。”胡广建说,“如果这两个产品在我们这届政府手中‘绝种’,我们将无脸面对祖辈。”

  从去年开始,镇里已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这两个“国标”产品。每年从拮据的镇财政中,挤出100多万元,加大对这两个产品的宣传,使销路打开,价格上升。并投入了600多万元,把罗盘山上的公路硬化好。

  姜瘟病是难关,镇里曾把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的专家等请来会诊,至今也未找到解决的好办法。目前,姜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轮换用地,种过一季的地,要隔三四年才再种。而这种笨办法,又带来在家种姜的村民土地不够的新问题。

  “姜地用水较多,罗盘山上的水利设施也不完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胡广建说。

  “镇政府为保护这两个‘国标’产品不走向‘绝种’的边缘,已竭尽全力。”他说,“但如果单靠镇里的力量,已难以继续支撑下去。”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