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第三届“北极——对话之地”国际论坛闭幕,与会者普遍认为——

北极开发保护应双管齐下

2013年09月26日08:4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论坛会场上摆放着生活在极冰融化环境中的北极生物模型,提醒着与会者北极生态境况堪忧。
  记者 谢亚宏摄

扫描二维码
  体验更丰富

核心阅读

9月24日至25日,由俄罗斯总统普京倡议举办的第三届“北极——对话之地”国际论坛,在俄罗斯地处北极圈内的城市萨列哈尔德市举行。出席会议的除了俄罗斯、芬兰、冰岛3国总统,还包括有关国家的370余名官员、学者和企业界代表。本届论坛的主要议题是北极生态安全和开发,与会者就北极地区开发进程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指出北极生态保护刻不容缓,并呼吁各国加强合作,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和财政支持,建立北极生态灾难联合应急机制,将北极开发过程中出现生态灾难的风险降至最低。

生态安全境况堪忧

北极地区泛指北极圈内的陆地与海洋,总面积达2700万平方千米。北极虽有些“蛮荒”,但对在这里生活的2万多种生物和400多万居民而言,却是难以言弃的乐土。

近年来,北极生态环境加速恶化。2010年夏季,北极冰川大面积解冻,未融化的冰量降低到有史以来最低水平。美国方面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全球气候变暖或导致北极冰盖在2030年之前融化殆尽”的预言也许会应验。 

俄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东斯科伊在会上坦承,目前北极生态环境现状“难言乐观”。他在会上强调,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开发北极的同时,对该地区环境的污染重视不足,目前散布在北极的各类垃圾已经超过百万吨,造成严重污染,甚至有明显的“外溢效应”。

俄新社国际项目中心副主任普什科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资源开采与日益繁忙的运输导致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比如,2012年,俄罗斯在亚马尔半岛上开采了4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正在规划大的投资项目;北方航道通航以来,运输量不断飙升,从2005年的400万吨已增加到2012年的1200万吨。   

荷兰壳牌公司国际关系部主任罗尼对本报记者表示,北极由于气候恶劣、地理位置较偏、环境昏暗、冰块侵蚀等因素,一旦造成污染将更难以控制。如冰块被泄漏的石油污染,融化后油污可漂流至1600千米之外,比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更加恐怖。在这种情况下,北极生态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生态保护需多方合作

会议期间,来自俄罗斯、格陵兰岛、挪威、加拿大、冰岛的北极问题专家积极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尤其在相关立法、财政支持方面的工作要积极推进,要建立北极生态灾难联合应急机制,将北极开发过程中出现生态灾难的风险降至最低。

俄总统普京在论坛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保护环境是开发北极的基本原则,只有那些能消除冰下石油泄漏的公司才有资格开采北极石油。他说:“对我们来说,保护环境、维持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平衡是开发北极的基本原则和优先任务。”他还透露,俄北极自然保护区占俄境内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俄还将加强保护北极野生动物的工作,特别是对各种鲸鱼、海豚和珍稀禽类的保护。    

普京强调,维护北极地区的生态平衡是俄罗斯义不容辞的责任,俄愿意与各国和国际组织一道努力,使北极地区成为对话和合作的领土。    

俄罗斯《生态与生命》杂志总编辑萨姆逊诺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极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北极,解决存在的问题有赖于多国合作。

东斯科伊认为,在操作层面上,这种合作首先需要有关国家“自扫门前雪”。他列举了俄近年已采取或正在采取的举措,比如,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北极岛屿清理计划”,修复被破坏的北极生态环境,清理废弃的房屋和建筑,设立了23个联邦级自然保护区和86个地区级自然保护区。俄政府还计划实施一系列生态项目,包括建立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风险的基础性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专项基金,等等。

期待与中国合作

东斯科伊强调,中国在不久前刚刚获得了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地位,俄罗斯期待与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合作。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表达了与俄罗斯能源企业在北极地区开展合作的意愿。他表示,俄方期待中方积极参与到北极理事会所开展的国际合作行动以及俄罗斯的北极开发行动中来。

俄国际独立生态政治大学教授谢尔盖·戈卢布奇科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机遇进一步提升,中国可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极国家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北极的明天。

(人民网俄罗斯萨列哈尔德9月25日电 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谢亚宏)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6日 22 版)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