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5日06:44 来源:新华日报
这几天,对以房养老的各种质疑中不乏好建议,但“破坏性”也不少,如“政府以此推卸养老责任”“有钱有房才能养老”,引起调侃吐槽和无端指责。
现在,对一项具体的民生政策,大家出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看法,甚至提出一些质疑,这是正常的,也应该是好事。总的来说,民意中质疑多了,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在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件事的多元化意见表达和公开讨论,有助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但应有个前提:不管怎么质疑,质疑者必须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要遵纪守法,要有基本的道德观念,不能“锤子的眼里都是钉子”。
当下,离成熟公民的成熟质疑,我们仍有不小差距,在凡事都唱反调或宣泄愤怒的“网络民意”,包括一些媒体舆论中,较有建设性和责任感的话语仍是凤毛麟角。不少质疑激情义愤有余,而建设性不足。有的抓住一点,不看全面,歪曲政策本意,误导舆论。
有人提出,质疑就是感性和直率的,甚至是“破坏性”的,现在要是强调质疑的建设性、理性和责任感,会有碍自由言论的表达。这样的观点是偏颇的,因为破坏性、盲目和信马由缰的质疑很容易沦为“网络暴力”,成为另一种堵塞言路的负面力量。比如,有些微博就因充满无意义的怀疑、争辩或过度娱乐化而变得无聊,在耗费大量社会关注力资源之后,却使人们收获很少。这种倾向如得不到改变,微博这类即时通讯的新兴文化必将被扭曲,成为只有口水没有内涵的“丑陋意见怪胎”。
应该鼓励这样的质疑:首先与人为善,对社会负责,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基点出发,相信“基本面没有变”。这些年,政府及各行业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绝大多数是为了改善民生的,希望由此维护百姓生活和工作的稳定性和幸福感,契合绝大多数国民向善、向诚和向稳的基本面。针对其中的不完善之处,以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提出有建设性的质疑,供讨论,供参考,这是老百姓理性参政的基本要求。
质疑要有理性、讲道理,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全面看问题。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水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对决策者而言,既要认真对待有建设性的质疑,也不要在空泛无益的质疑声中踯躅不前,对有些事情或做法,如以房养老,不妨先试试再质疑。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