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5日02:53 来源:吉林日报
在通化市东昌区金厂村,村民王大娘拉着邻居李大娘边走边说:“快走,一会儿没地方了!”一问得知,她们是赶着去看农民文化活动月的演出,李大娘拎着板凳告诉记者:“昨天村里的大喇叭就通知了,这个月都来好几回了,我们都看上瘾了。”
在通化县华鲜村,婉转动听的歌声传遍了村中的每一个角落,“阿里郎啊,阿里郎啊,阿哈里郎……”身着盛装的农民群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从座位上站起来伴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二道江区铁厂村,村民刘旭手里拿着甲骨文书法“马到成功”4个大字高兴地说:“我觉得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不但给我们送图书,还让我们农民近距离感受了文化气息”;在柳河县姜家店村,天刚刚放黑,村中的文化大院就聚满了人,有坐小凳的、坐砖头的、坐自行车的、坐摩托车的、还有坐在轿车里的,磕着瓜子、吃着雪糕、嚼着爆米花,个个都美滋滋地看着电影。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吃得好、穿得好,就差点乐子,真是缺啥送啥啊。”在二道江区,12个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太太,居然跳起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招牌动作,让台下20多岁的小伙子都羡慕不已……
这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通化市农民文化活动月中随处可见,折射出一幅文化春风吹拂下的美好乡村图景。通化市以“建设乡村文明家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为主题,以文化惠农、亲农、乐农为目的,以“送、种、展、评”4大板块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了10项系列活动,为偏远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送欢乐、送技艺、送实惠。通化市市委宣传部文化艺术科科长王化来说:“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协调资金9000多万元,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把文化种在最基层、最薄弱的村屯,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据悉,活动月期间,全市共送戏下乡200多场,受益人数达40余万人;赠送图书6万余册,字画1000余幅,光碟5000余张;放映电影1584场、电视剧30余部;协调资金130万余元,赠送秧歌服、手扇、腰鼓以及体育器材10万余件;开展农业科技讲座120余场,培训学员1万余人。目前,通化市已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市级标准全覆盖、农家书屋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共享点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两区全覆盖。
通化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不仅将文化送到老少边穷地区,还让文化在乡村落地生根,真正做到文化惠农。活动月期间,通化市共开展文艺培训班100余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5000余人。“区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班,这次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亲自给我们讲课,真是让我受益匪浅。”东昌区上龙头村文化大院负责人曲玉发说。在“稻花香”城乡诗友会活动中,全市100余名诗词作家深入到村屯与农民互动,为农民诗歌爱好者上课,并现场作诗作词300余首,令村民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市委宣传部在农民诗人的作品中选择了20多首优秀作品在媒体刊登,并将部分作品编成了诗集发表,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热爱之情。而文艺比赛的开展更是让农民们参与进来,乐在其中。首届农民才艺大赛共有1万余人报名,农民们热情高涨,歌曲、舞蹈、二人转、川剧变脸等多种表演形式轮番上阵,通过决赛共有13个文艺节目获奖。而在农民文艺作品展期间,全市共征集到作品5000余件,有书画、摄影、石刻、草编、根雕、剪纸等多个种类,220件文艺精品参加了市级文艺作品展,经过评选共有34件作品获奖,比赛和展会发掘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活跃了农村的文化气氛。
(来源:吉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