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3日06:34 来源:新华日报
这几天,泗阳县卢集镇谷嘴村党支部书记翟正平铆足了劲,准备抓紧干好几件事:成立劳务合作社,把废汪塘整理成鱼塘,建设一处500亩水面的避风港和一座电灌站,引进两个“三来一加”项目,上马一个“乡巴佬”喜蛋生产流水线……争取明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
这一切,都是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在村里蹲点期间,与他商讨出的致富“金点子”。
9月3日至8日,蓝绍敏在谷嘴村一蹲点就是6天。其间,他一改过去看大户、富裕户、示范户为主的“套路”,只看扶贫户、困难户和低保户,哪家穷去哪家,哪家难进哪家,走一户打一个勾,6天共走访了229户低收入家庭,对谷嘴村所有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户实现“户户到”。
蹲点调研,让蓝绍敏明白了“一对一”帮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为此,9月8日,他就地召开“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各县(区)委书记都要选择一个辖区范围内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经济薄弱村,对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户“户户到”;各乡镇党委书记,都要立足镇域实际,到一个最贫穷、最需帮助的经济薄弱村开展驻点调研,对村里的贫困户“户户到”;各村支部书记,在对群众急事难事“随喊随到”的同时,也都要对所在村所有贫困户“户户到”。
对于“户户到”,宿迁市委市政府要求,不能挑着看、混着看、抽着看,而是一定要逐户逐户地看,拿着花名册打着勾看;找出贫困的根子,想出脱贫的路子,落实帮扶的措施。
9月8日,泗洪县委书记徐德来到龙集镇杨邵村蹲点,对照低收入农户花名册,逐户登门了解情况。村民陶其银夫妻残疾,平时主要靠饲养蛋鸡,收入微薄。想扩大规模,苦于没有资金,想贷款没人担保。徐德当即安排镇、村以及当地金融部门会商,为他们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
宿豫区曹集乡冒店居委会的吴培江,因工伤造成腰脊椎严重受损,家里收入全靠妻子朱琴打零工维系。9月10日,乡党委书记周建平今年第四次来到吴培江家中,不仅给他们送来了米、油等生活用品,更给他们带来了汽车坐垫编织这一“三来一加”项目。
村干部与群众平时接触得最多,也最了解每家每户情况。对村支部书记,宿迁不仅要求他们对所在村所有贫困户“户户到”,还要对群众急事难事“随喊随到”。沭阳县耿圩镇郭圩村周银成今年已60多岁,老伴肢体残疾,儿子智障。前不久,老周准备申请办理重残补助,可不知咋办。村支部书记郭辉知道后,主动上门帮他写申请、弄材料,并很快交到镇便民服务大厅的民政服务窗口。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三解三促”不能满足于住一住、走一走、聊一聊,只有做到对低收入家庭“户户到”,才能对贫困户和扶贫工作全貌有一个相对深刻的认识,把走访调研转换成决策成果。这也是在宿迁市湖滨新区黄墩镇英庄村蹲点的宿迁市代市长王天琦的感受。
英庄村有8个自然组,但仅用两年时间,全村就实现了集中居住。王天琦从东往西、再从西往东,听到很多群众反映,集中居住后种植、养殖不太方便。针对群众的反映,他提出建设公租农庄的想法,就是由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在村庄附近流转一块土地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划和标准,建设一个种植、养殖场,各家各户通过租用或用自留地置换各取所需,作为自家的菜园、养殖的棚子。他还发现,隔一条马路相距不到100米的邻居都有很多不认识,邻里关系比较生疏,业余文化生活几乎没有。为此他建议在村里划定一个地方,建设一个村级公共服务“乡里中心”,有的供放映电影用,有的用于村里的红白喜事,有的放上乒乓球台、象棋桌。这样一个平台,一定会像曾经的戏台、晒场一样,重新将老百姓集聚过来,滋养乡情记忆。
主要领导“户户到”,市县乡机关的干部们也行动起来。9月11日,宿迁市发改委组织干部职工到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开展结对帮扶入户调查工作。调查组一行16人在村组干部的引导下,分成12个小组分别对大西村753户实行“户户到”调查,共计形成登记调查表509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组成、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组成、家庭生活情况等,并对每一个家庭家境状况进行初步小结,还重点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研究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
“户户到”,让宿迁各级干部既看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鲜活经验,也感受到了扶贫开发任务的艰巨,更发现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虽然脱贫开发的任务很重,但比较完整地了解了真实的情况,心里有了底,找准了工作措施,反而觉得踏实了。”蓝绍敏说。
本报记者 徐明泽 王 岩 刘宏奇
本报通讯员 熊 磊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