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2日09:30 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通辽9月21日电 (记者 郭洪申 通讯员 贾雪)创业开公司,无前置市场主体资格怎么办?资金不足怎么办?按照过去的经验,答案只有一个:这个公司开不成。但是凡事没有绝对,今年,这样的市场主体在通辽市就能注册登记成立公司。
通辽市在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过程中,陆续推出“全民准入”、“零首付准入”等多项举措,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主体登记准入限制,释放了各类主体的发展潜力,使全市的市场主体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今年上半年,通辽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2万户,同比增长11.91%;注册资本总额达到830亿元,同比增长38.8%;各类市场主体合计增长15006户,是去年同期新增主体总量的1.6倍,增长数量位居自治区第一。其中,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到11.84万户,同比增长14.52%。
“我们在出台政策前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地把‘前置’变成‘后置’,最大限度地放宽准入条件。”市工商局局长吕新生告诉记者:“正是这种‘零门槛’的准入方式,让通辽市市场经济主体增长出现了‘井喷’。再加上进一步放宽小微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和经营范围、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市场主体上半年增长数量在全区拔得头筹。”
民营企业融资是个老大难问题。今年5月,该市工商部门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内蒙古银行、包商银行等4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向上述4家银行推荐各类会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2户。同时全面开展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权和知识产权质押以及各种特殊权益的质押贷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互助担保形式开展融资。通过上述举措,前6个月共帮助各类市场主体融资29.4亿元。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