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22日06:26 来源:新华日报
图为红山路“曹后村”公交站。 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这两天,网友“老家在顾楼”在“西祠胡同”论坛发帖反映,南京红山路一线的公交站台被设计得非常狭窄,只能容一人站立,前靠机动车道,后贴非机动车道,被市民戏称为“平衡木”站台。
“平衡木”站台存安全隐患
21日上午,记者乘坐22路来到红山路上的第一个公交站“曹后村”站实地调查。果然如网友所言,较之于普通的公交站台1.5到2米的宽度,“曹后村”站台显得十分“袖珍”,平均宽度约40至50厘米,仅可容一人站立。站台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的高度在40厘米左右,要踏两级台阶才能上到站台,对于着急赶车的老人和孩子来说,非常不便。整个站台看上去就像是个狭长的小高台,前靠机动车道,后贴非机动车道,行走在上面要小心失足跌落,被形容成“平衡木”十分贴切。
记者从“曹后村”公交站出发,沿着红山路一线,经过“中北巴士公司”、“红山森林动物园”、“十字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4个公交站台,发现5个站台都是“平衡木”式的。
站台旁受访乘客告诉记者,“平时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踩空落下去,特别是下雨天更觉得危险。”在十字街站等车的王娟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就曾经摔过跤,有一次下大雨,为了躲避过往车辆溅起的积水,她下意识地想往后靠,却忘记了站台后面的台阶,结果狠狠摔了一跤,从那以后她都是站在人行道上等车。
此外,站台上面的站牌为了适应狭长的“造型”,都是沿着站台横向排列,想看站牌的乘客必须站到机动车道上或者非机动车道上才能看到,显然很不安全。
红山路拓宽改造后才“瘦身”
据南京市客管处介绍,市区的公交站台选址时,一般会选择在道路分隔带宽度大于1.75米或人行道宽度大于2.5米的路段上建设。而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院道路交通研究中心发表的《公交停靠站站台尺寸的研究》一文,其推荐的侧式公交站台宽度为2.5米,岛式公交站台宽度为3.5米。据此标准,南京红山路“十字街”站台确实纤细得有点过分了。
红山路所属的南京市栖霞区城管局市政管理所顾所长说,“十字街”站台以前不是这样的,是近年红山路拓宽改造后才“瘦身”的。“城管部门只负责道路建成移交后的管养,而站台管养则不是城管的事。”
南京市客运管理处办公室负责人称,作为古城,南京道路资源紧缺,虽然也想搞港湾式站台,但是建设有限制,只能因地制宜。
“平衡木站台”设计者坐公交吗
家住红山动物园附近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关于公交站台的问题,小区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过几次,但一直没有解决,“可以把站台往自行车道延伸一点,过了站台再恢复。这么窄确实有点让人不踏实。”红山路“十字街”公交站台前等车的刘先生则认为,站台的设计者只顾及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使用者权益,没有将乘客的需求考虑在内。
不少网友认为,城市的建设者缺乏责任心和人本意识。有评论直接发问“‘平衡木站台’设计者坐公交车吗?”网友“我是超级跑龙套”认为:“这个只考虑到汽车出行的权利,没考虑等车人。”也有网友为目前的现状提出改善的建议,“潇洒哥”说:如果装上栏杆会不会安全些?
车道扩展占了市民路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秋明认为,“平衡木”站台现象,从法理层面上来看,其实是市民的路权被挤压。他认为,这与城市管理者没有充分考虑到普通市民的需求和权利有关系。
“济南曾出现30厘米宽的‘独木桥’式人行道,也令人唏嘘不已。无论是‘独木桥’式的人行道,还是‘平衡木’式的公交站台,这些极致的狭窄公共设施和行人活动区的出现,打破的都是城市里车与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小冰认为。“如今城市改造中,越来越宽的城市机动车道路,挤占的是市民的路权,走向的是以人为本的反面。”
“城市建设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家胡小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区道路和公交站台的建设,首先就是方便市民出行。按理讲,公交站台的宽度和高度有具体的建设规范,设计成“平衡木”,表面上看是有标不依,其实质是有关单位的以民为本理念不够。
本报记者 沈峥嵘 王佩杰 本报实习生 黄 蒙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