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定格:野战救护铸盾人

2013年09月22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曙光(左二)与同事一起在讨论交流攻关课题。
  朱广平摄

浩渺南海,波谲云诡,一场军事演习大战犹酣。

战机掠海呼啸,炮声震耳欲聋,铁甲劈波斩浪。两辆涂着红十字的两栖装甲救护车紧随登陆部队泛水推进,第一时间搜救伤员。浓浓硝烟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紧随装甲救护车记录着什么,而炸点就在他不远处开花。

“他是谁?不要命啦!”指挥员火了。

他就是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研制两栖装甲救护车的李曙光,一个最爱嗅着战场硝烟味寻求科研之道的“铁人”,一个做梦都想为官兵锻造生命盾牌的卫生装备科研专家。

“搞科研是我最大的梦想”

在李曙光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他获得的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6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证书。“入伍时你只有初中文化,如何取得了这么多的科技大奖,成为全军著名的卫生装备专家呢?”

面对疑问,李曙光笑笑说:“事业之路不可预知,我当过战士、宣传员和教员,最初学工科,后来学医学,这些转变曾经让我痛苦过纠结过,但搞科研是我最大的梦想,我愿为此全力以赴!”

据国际红十字会当时的统计表明:有1.2亿颗地雷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每2分钟就会有人因地雷致死或致残。上世纪末,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将在云南边境进行第二次大扫雷。

雷场就是战场,扫雷就是作战。扫雷部队指挥部向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求援,请求解决排雷防护设备问题。组织将这一重担,压在了李曙光的肩上。

一双小小的防雷鞋,涉及生物医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等多门学科。面对这块从未啃过的“硬骨头”,李曙光将自己封闭在实验室里,昼夜鏖战。

为掌握准确数据,李曙光踏上雷场,进行了几百次实爆试验。28天后,他带着研制出的防雷鞋赴雷场做模拟试验,实验地雷的TNT当量为50克。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后,模拟人腿的动物肢体安然无恙!指挥长一把抱住李曙光:“老李,这是世界上第一双能完全防护地雷的鞋子!”

“硝烟和战士的汗味我最喜欢”

“战时管用、部队急需、官兵期盼”,这是李曙光始终坚持不变的科研方向。

在部队调研时,战士的一番话更是让他十分心疼:“李教授,我们打仗不怕死,就怕受了伤得不到及时救治,那种滋味非常痛苦。”李曙光发誓,一定要研制出一种救护装备,伴随战士身边护卫,这与总部的战略思考不谋而合。李曙光会同多家科研单位反复论证,很快就成功申报研制两栖装甲救护车项目。

这是一次拓荒行动!两栖装甲救护车的“前身”是装甲车,把它改造成救护车涉及几十个学科、上万个元器件,要让加装的诊治救护设备与其它功能设备兼容运行,还要使它拥有足够的舒适度,保证伤员不受到新的创伤,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李曙光课题组把行军床搬到军工厂的车间里,不分黑白地蜷伏在装甲车里忙个不停,两个月后样车成功下线,经测试,有效解决了装甲车内嘈杂、温度高、烟雾大、震动强烈等国际性难题,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同型装备领先水平,并创造了当年受领任务、当年定型、当年生产、当年列装的卫生装备研制佳绩。

“今天的雷场我先上”

说起不要命来,李曙光的故事可真不少。扫雷防护装具装备扫雷部队后,它的可靠性究竟如何?官兵们心里有些忐忑。为打消官兵顾虑,李曙光当场穿上防雷鞋和防雷服,吼了一声:“兄弟们,今天的雷场我先上!”看见他毫不迟疑地迈向雷区,扫雷官兵既震惊又感动,迅速穿上防雷装具,纷纷走向雷区。

李曙光是出了名的“科研铁人”。

有一次,李曙光患重感冒发烧至40摄氏度,但他坚持按既定日程到东北寒区部队调研。他深入部队机关、训练场和医院了解需求,倾听官兵对救护器材的使用意见,6天内跋涉了6000多公里。调研结束后,他虚脱得挪不了步,被送到医院治疗。还有一次,在零下40摄氏度的黑龙江某极寒地区,一台救护装备在试验中“趴了窝”,李曙光不顾别人劝说,为便于查看故障,脱下手套钻到装备底盘下忙碌了一个多小时。装备故障终于排除了,李曙光却冻得浑身发抖,双手也被严重冻伤。

目前,李曙光正承担着“人体防护工程”这一全军重大科研项目。他又一次精神抖擞地踏上实现强军梦的新征途。(冯春梅 花 晓 李 波)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2日 06 版)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