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垒建“瞎话儿”殿堂

2013年09月19日05:40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垒建“瞎话儿”殿堂

  扶余市有个半拉城子,这里住着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头,叫郭凤山。“瞎话儿大王”是同行们给他封的“雅号”。

  前年,《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一书出版,人们都说,郭凤山做了一件大好事。这本书是他倾尽几十年心血搜集整理的,反映了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侧影,使满族的民俗、满族传说、满族民谣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得以传承。

  一摞摞奖状和证书、一捆捆高可顶梁的手稿,见证了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扶余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郭凤山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逐梦民俗文学写作所走过的路。

  在梦开始的地方,总是充满荆棘与坎坷。因为自己的祖母、父亲母亲都是讲民间故事的行家里手,郭凤山从幼年记事时起,便被深深泡在了那些数也数不清的诸如《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宝莲灯》等等“瞎话儿”的海洋里。他的民间文学创作之旅,从在大三家子公社工作时就已经开始了。1965年,郭凤山执笔、吴占林修改并撰序和后记的22万字民间故事集《三句话不离本行》完稿,因说吴占林是右派没资格出书而被搁浅。转年,文革之风席卷,民间文学成了“毒草”,他偷偷把书稿装坛埋于地下,偶尔写一些通讯、散文投寄报刊,关于民俗的东西一字未发,却搜集梳理了大量的“瞎话儿”素材,为日后创作做足了功课。

  “要写出一两部有影响的民间文学书籍。”这是郭凤山从小的梦想。为此,他大量阅读古今名著,还效仿蒲翁设茶棚请路人坐下喝茶讲故事、李贺骑驴出游遇有佳景妙句及时记下装入锦囊等做法,一有空儿,就带个小本走村串户寻访那些阅历丰富会讲故事的老人,边听边记。邵艳华曾给郭凤山讲述过20多个满族故事和100多首民谣,是他不厌其烦三叩其家门感动了这位满族老太太。他南到辽宁、山东,北到齐齐哈尔、佳木斯,行程几千公里,采访几十人,保障了作品《聪明的李大嫂》的原汁原味。他历时3年,不但去双城、双鸭山、大连,还专程去金永的老家浙江绍兴采访,才有了25篇约5万字的关于《金知府的传说》。后期他隐居乡间,把几十年的稿子汇总、逐一审视、润色加工,取精华去糟粕。直至2011年初秋,《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得以完稿,全书33.8万字。

  从此,不再只是一个梦。老郭头儿,不整衣饰,不修边幅,身上永远挎着一个帆布兜,那是他的“锦囊”。相继斩获文化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文华奖”、“关东三宝创作奖”,以及“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级艺术家”称号,可在他看来,厚墩墩的手稿,一丝不苟的字迹,才是自己“手心里的宝”。78岁高龄,身患严重的前列腺炎,他乐观向上的心态丝毫不减。“……室外百花放,屋内书香浓;搜集找群众,讲述有新朋;不是为了挣钱,更不图稀扬名;写妖怪,书神灵;挖掘民间遗产,世代去传承;老来有所为,喜度夕阳红;只要能写字,笔耕绝不停。”他撰文《读书圆我成才梦》、《圆我故事大王梦》,督促自己还有好多“梦”要做:一本《完颜阿骨打的传说》,一本《坐山雕传奇》,还有一本《张杰大闹猪头山》,3本书总共大约70万字,有生之年一定得完成。如今,他每天手写1500至2000字,正一砖一瓦地垒建着令自己魂牵梦绕的那座名叫“瞎话儿”的殿堂……

(来源:吉林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