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告别“特权牌”,更要根治“特权病”!

新手稻草人

2013年09月11日14: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月起,吉林、安徽两省分别把悬挂“吉O”和“皖O”号牌的机动车,视为假牌或无牌车辆。至此,在全国各个省区市中,取消“O”牌的省份已经超过半数。(9月10日 新华网)

不得不说,在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扫荡”下,“车轮子”的腐败得到了一定“遏制”,改进工作作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公车上的“特权”思想并未彻底根除,“特权病”还得继续“治疗”,直至彻底“消灭”!一直以来,存在着数量庞大、难以约束的特权车,不仅给城市交通管理“添堵”,也给广大民众的心里“添堵”;不仅损伤了政府公信力,也恶化了党群关系。公车上的“特权病”,既是官员精神上的“疾病”,也是广大群众埋怨的“心病”,故而须得“好好把脉”、“对症下药”。

从病因上看,公车上的“特权病”源自“官本位”思想。一些领导干部觉得有权、有地位,总想高“民”一等,“攀比”豪车,不按规则行车,甚至违法后依旧傲慢,对相关处罚不理睬。如今,特权车牌正逐步取消,但隐藏于背后的特权思想却不那么容易根除;如“隐形”公车如何监督等,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官员若能在思想作风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能很好的“自我疗养”。

从病类上看,公车上的“特权病”多种多样。一是“张狂型”,公车“主人”都十分“嚣张”,既不接受处理,也无具体解释,甚至发出“我是处级领导,谁敢查我的车”这样的豪言壮语。二是“潜伏型”,一些领导使用小牌号、特殊号段车等“变种”,行特权之实;或者换成民用牌后,“隐身”于滚滚城市车流中,让人难以分辨,社会监督无从下手。三是“反复型”,若上面抓得严就“低调”一段时间,风声一过又“变回原样”,犹如“躲猫猫”。

从病情来看,“治疗”公车上的“特权病”刻不容缓。就连李克强总理都说,“总理”和“农民”无贵贱之分,那么官员为何要“高人一等”呢?开展八项规定后,三公经费就剩下公车上的问题十分“顽固”,外部监督渠道未打通让“治病”难以“下手”。取消特权牌,尊重了民意,是对公车特权的一种约束;但如果不彻底治理就会“复发”,病情就会“反弹”。故而,取消特权牌之后,更要加强监督管理,让官员熬过“心瘾”,断了“特权”念头。

从治病的“药方”来看,根治公车上“特权病”有几个“方子”。 一是从根子大幅削减公车数量,行“釜底抽薪”之举,控制公车数量,规范公务活动的使用。二是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将公车的配置、损耗、运行都纳入管控体系,并及时、真实地对外公开,给出一本“明白账”。三是形成稳定、常态的外部监督机制,发挥好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多种渠道,让公车私用“无处遁形”,真正管住特权思想和特权车,让“特权病”能“药到病除”。

总之,公车上的“特权病”根治好了,官员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更好的“走稳”群众路线,不再“出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