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美丽乡村:平凉农民的新名片

2013年08月25日02:59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美丽乡村:平凉农民的新名片

  美丽乡村:平凉农民的新名片

  10年前,“土房子、土路子、土围子”是平凉市许多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平凉市的农民走出“土”的困境,成为摆在平凉市委、市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2009年,平凉市借助全省危旧房改造试点工程的实施,整合新农村建设等各项资金,握紧拳头,打出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搬出窑洞的“组合拳”。

  如今,步入平凉乡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青砖白墙、绿树环绕的陇东民居,水泥路铺到了地头,自来水流到了灶头,社区服务也送到了村头,一座座美丽宜居的村庄成为平凉市的新风景。

  开展新农村建设 美丽乡村换新颜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记者走进灵台县西屯乡店子村,沿着平整的村道走进村民新居,青砖、灰瓦、白墙的二层小楼,与姹紫嫣红的花坛交相辉映。

  村民柳兴娃说:“我们村现在是风景如画,人在绿中,村在林中。幼儿园、超市、卫生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服务社区、流动公厕、太阳能路灯都配套了,还有3名保洁员专门负责清扫环境。”

  村党支部书记柳安祥告诉记者,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上把村庄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村庄布局、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统筹起来,建成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组团发展。同时,按照花果结合、乔灌相间、常青与落叶共生的原则,在中心村栽植树木3.2万株。

  店子村不仅景色如画,而且村民生活也“美”了起来。茶余饭后,文化广场上,秧歌舞、交谊舞、广场舞“扭”出了陇东高原上农民的幸福生活。

  店子村的新变化是平凉市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平凉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3年期间,平凉市抓住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移民搬迁等项目建设机遇,先后投资39.36亿元,完成了970个村7.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打造支柱产业 美丽乡村齐发展

  近年来,静宁县全力发展苹果产业,而靠果而富的静宁农民则对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整合各方资金,充分调动农民危旧房改造的积极性。(转2版)

  (接1版)甘沟乡响河村通过村党支部“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建成具有陇东民俗特色的“青砖灰瓦白墙”风格的农家院落76户,配套了沼气、太阳能、道路、自来水和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刚刚搬进新居的村民马亚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村里人不但一心一意发展苹果产业,还盘算着把乡村打扮得更漂亮哩。”

  泾川县把牛、果、菜产业融入农村危旧房改造配套工程中。2011年,王村镇二十里铺村实施易地搬迁,新建成的新村社区不仅具有陇东民居的传统文化风格,而且社区内文化广场、超市、幼儿园、卫生所齐全。配套规划建设的240亩蔬菜基地有日光温室50座、拱棚120座。村民魏恩红告诉记者:“去年11月,我家搬进了农民新居,又在蔬菜基地上承包了2座菜棚,种植茄子、辣椒和甜瓜,年收入有2万元,如今我们的生活就像地里的甜瓜,甜着呢。”

  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泾川县把危房改造与扶持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优化生活环境紧密结合,紧扣川区蔬菜、塬区果品、山区畜牧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县建成了设施蔬菜园3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71个、千亩以上果品园区68个,农家乐20户,所有危房改造户都有了1至2项特色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 美丽乡村成名片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的农耕文化馆,由独轮车、马车、石磨、二牛抬杠、织布机、纺线车以及镰刀、锄头、水井、辘轳、斗、升等器具组成的模拟陇东黄土高原农家窑洞生活的场景,成了康家村开展“乡村游”的特色景点。走进高门大宅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散发着农家乐的饭菜香。村民李小芬说:“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这个塬上的小村成了旅游景点,游客在农耕文化馆里体验农民以前的生活,在园子里摘果、择菜,在农家乐里吃农家饭,也使我们多了一个增收门路。”

  而在静宁县威戎镇杨桥村,一条350米长的健康知识文化墙格外显眼。村民杨永峰说:“走在村头巷尾,墙上写的健康小常识、疾病预防知识和小验方、偏方,有时能顶大事呢。”

  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在整村危旧房改造中,保留村庄文化底蕴,尊重民风民俗,注重经济实用、环境美化。同时,还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老年幸福院。村民李红军告诉记者:“我们农民的中国梦是啥,就是住上好房子,走上好路子,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还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咱农民走出去也可以自豪地说,美丽乡村就是我们农民的新名片。”

(来源:甘肃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