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2日05:21 来源:重庆日报
从叶卡捷琳堡跨过欧亚分界线向彼尔姆行进途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公路上的车流量明显增加,二是公路两旁麦田里的杂草(主要是蒲公英)越来越多。
车流量增加似乎很好解释:欧洲部分才是俄罗斯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人,而其在亚洲部分每平方公里只有2人。
麦田荒疏,则让人有些不解。农民靠种地吃饭——在记者刚刚经过的哈萨克斯坦,公路两旁金灿灿的麦田里,整齐划一,几乎看不到一丝杂色;在重庆乃至中国大部分省市,农民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耕种土地。
土地种得如此粗放,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俄罗斯农民的生活水平。道路两旁的村民住宅,大多为俄罗斯传统木屋。整段整段的木头勾连围合成墙体,屋顶上露出壁炉的烟囱。漫长的冬季,俄罗斯人就围着壁炉吃吃喝喝,唱唱跳跳,为世界贡献了无数个诗人和艺术家。不远处,还停着成色和款式均还不错的轿车。
显然,和中国农民比较,俄罗斯农民的生活,似乎要潇洒一些。他们凭什么呢?
至少有两点理由。第一,俄罗斯地广人稀,农民所获取的耕地较多。这个总面积逾17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人口只有1.4亿。农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有规模,则有效益。即便种得粗放,总量上的收益还是不赖。
在哈萨克斯坦,大致也是这样。近年来,一些中国农民到该国租种土地,每5000亩耕地缴纳约1.8万元人民币租金,每年种地的收入,是国内种地的十倍以上。
第二,归结于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目前俄罗斯城市化率为74%)。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工业经济几乎停滞,但没有人能否定俄罗斯是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工业发展了,能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也能让更多的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工业构成国民经济主要收入,国家就有这个财力用类似于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法,让工业反哺农业,形成工农业互动的良性循环。事实上,全民社保仰赖的也正是工业经济,农民同等享受国民待遇,城乡资本就能交互流动。
所以,荒疏的麦田背后俄罗斯农民的潇洒生活,其实是个系统工程。国民经济是一盘棋,重庆农民要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几者均衡协调发展,绝不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