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1日05:01 来源:重庆日报
一名土家族妇女在编织“西兰卡普”。 新华社发
成长秘笈
深挖土家文化,做足民族特色
企业感悟
要想有回报,首先要把事情做漂亮
走进林莉的办公室,天然的、浓郁的土家族风韵无处不在。
在这个不算太大的空间里,满是大小不一、花纹各异的西兰卡普。办公室中间,是一台老式织布机,古老得几乎能进博物馆。
在林莉的橱柜里,摆放着一些半成品或有明显瑕疵的西兰卡普。“这些都是失败的产品。放在这里,随时警醒我做事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她说。
面临消失的西兰卡普
林莉来自黔江,是个地道的土家族妹子。所谓“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按照土家族习惯,姑娘出嫁时,都要制作西兰卡普当嫁妆。
在林莉小时候,村里的姑娘都会织西兰卡普。但等她长大后却发现,村里的年轻姑娘几乎都已不会织,西兰卡普也越来越难看到。
一次去丽江旅游,林莉看到云南的傣族织锦作为旅游商品卖得异常火爆。她想,同样是民族文化产品,为何西兰卡普却快要消失了呢?
后来,林莉经调查发现,傣族织锦业也并非一直兴旺。只因旅游产业发达,游客需求旺盛,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重新投入到织锦业。“民族产品产业化,既能获取经济效益,又能传承民族文化,两全其美。”于是,林莉有了将西兰卡普产业化的念头。
2009年,林莉和表妹合伙,斥资20万元,成立了重庆雍尼布所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每天100元补贴也难招募学员
在土家语中,“雍尼”指兄弟,“布所”指姐妹。公司取名“雍尼布所”,是希望与土家族的兄弟姐妹一起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拥有足够的“手艺人”、实现量产,是产业化的前提。姐妹俩跑遍了酉阳几乎所有的山区,甚至去到湖南、湖北,挨家挨户找寻工艺师。
在老工艺师眼里,织西兰卡普只是爱好,作为职业是养不活自己的。“有时费尽力气找到个工艺师,对方却怎么也不肯教,说是不愿害了年轻姑娘。”林莉说。半年后,终于有两名工艺师答应教学,前提是只能在闲暇时间进行。
有了手艺,招募学员也是个难题。织锦过程枯燥,且工艺复杂,手不够巧、心不够细的人难以驾驭。因此,虽然公司承诺每天给100元补贴,但报名学艺的仍寥寥无几。最后,通过亲戚、熟人推荐,雍尼布所才招到5名学员。
为了打消学员的担忧,林莉承诺:只要织出成品,雍尼布所照单全收。
公司成立前半年,没有任何产品盈利
人员的问题解决后,下一步是产品开发。
姐妹俩都没经验,只能靠摸索。她们在网上搜集了各类有民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剪纸、雕塑、特色食品,“只要能与民族文化沾边的,我们都做。”
然而,姐妹俩一上来就被市场“扇了个耳光”。公司成立前半年,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实现盈利,西兰卡普也只卖了一点。开发新产品要钱、购买原材料要钱、收购西兰卡普也要钱……雍尼布所的创业资金已所剩无几。
这时候,表妹选择了退出,整个公司由林莉一个人扛着。她说,那段日子,“整晚都睡不着。”
“要想有回报,首先要把事情做漂亮。”一次聚会上,朋友的话点醒了林莉。她意识到,必须让产品去适应市场。于是,她有意识地参加了各种旅游产品交流会,请教民族文化商品行家,找到了问题所在——对土家文化深挖不够,产品民族特色不足。
再次开发产品,林莉紧扣土家文化,开发出摆手舞·木叶情歌系列、土家婚俗系列等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产品。
新产品投入市场不久,上海的一家礼品公司主动找到林莉,带来一份20万元的订单。收到这份“大礼”,林莉终于松了口气。
让土家文化走出国门
产品与市场成功对接,雍尼布所踏上了正轨。
在2011年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雍尼布所被选中为会议纪念品提供商,共交付了500幅西兰卡普。
市场瞬息万变,林莉也据此不断对产品进行调整。比如,将西兰卡普与市民生活需求结合,开发床上用品、服饰、包袋等延伸产品。
林莉还有一个更大的梦——让土家文化走出国门。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林莉在酉阳建起一个土家织锦村。在她看来,织锦村不仅能生产民族产品,它本身更是一种旅游资源、一种传递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震撼力,才能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才能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