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1日04:27 来源:重庆日报
“泡粑三块钱一斤;馒头一块钱一个,买五赠一了啊——”近日上午,荣昌县路孔镇沙堡村农民新村大门处,“馒头流动店”又来了。放置在橘黄色三轮车上的喇叭,一遍又一遍地吆喝着,前来光顾的村民走了一拨又来一拨。
78岁的陈绪芳和85岁的刘成吾是多年老邻居,两人听到吆喝声,又一次结伴而来。陈绪芳买了1.5公斤泡粑,刘成吾买了6个馒头。
陈绪芳告诉记者,这几天在请人挞谷子,买点泡粑回去给大家“打幺台”;刘成吾则是买馒头回去当早餐。
“以前这些都是自己弄,哪兴花钱买哟。”刘婆婆说,“现在一是年纪大了,另外手上也不缺钱,自己做就嫌麻烦了!”
不过20分钟时间,“流动馒头店”的主人、27岁的唐小放就卖掉一笼半馒头和3公斤泡粑。
唐小放告诉记者,自己原在广东当泥瓦工,半个月前回来买了台三轮车,开起了这个“流动馒头店”。而“总店”就设在路孔镇上,由岳母和妻子打理。
唐小放说,一个馒头只能赚一两角钱,和当泥瓦工每天两三百元的工资比起来,赚的是“零碎钱”。但好处是能照顾到家,而且早上7点出门,在周边几个村转悠一圈,最多到中午11点,三四百个馒头就销光了。
“我们店选在半个月前开张,就是想趁农村挞谷子这个‘消费旺季’培育下市场。”唐小放乐呵呵地说,“从这半个月来看,销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记者感言
小营生也能带来可观利润
卖馒头,确实是个利润以“角”来计的小营生;但若销量大,其利润仍不可小觑。
记者在多个区县采访时发现:近年来随着荷包渐鼓,农民的许多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更愿意掏钱买个“方便”。而这些商机往往蕴藏在以前收入不高时,农民更愿意自己花时间、花精力来做的事中。比如唐小放的馒头生意,虽不是大买卖,却从细处着眼,为村民提供馒头“送货上门”服务,方便了行动不便的老人或农忙的村民,销量日增。算下来,目前这个流动“分店”也能日赚上百元。
当前农村,还有很多像卖馒头一样利润较薄、但又能满足农民现实需求的商业机遇。如果能认真琢磨农村市场,抓住这些机遇,并提供适应农村需求的销售方式和售后服务,努力经营,一定能赚得盆满钵满。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