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0日03:47 来源:重庆日报
8月18日傍晚,江津柏林镇一农家乐院坝里,温度显示21℃,醉人的凉风拂面而来,让人忘了这是炎热的夏季。忽闻一阵悠扬的乐声,来自重庆江北区的退休职工陈文和自己的几个“老伙伴儿”正在这里吹拉弹唱。
同一时间,在重庆主城,室外温度34℃。
“借重庆的热卖这里的凉,发展避暑纳凉型乡村旅游,是我们这些贫困山区最直接有效的一条出路。”柏林镇党委书记黄登说。
然而,两年前,这儿还仅仅是一片村庄。
曾被忽略的“清凉”资源
沿盘山公路驱车前行,记者来到柏林镇最南端的东胜村。公路左边,广告灯牌不停闪烁,茂密的树林掩盖不住拔地而起的一栋栋小楼,繁华的景象与公路右边稀疏的几家小型农家乐形成鲜明对比。
“左边是贵州习水,右边是柏林。”黄登说道。
柏林镇与贵州习水县寨坝镇接壤,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20℃左右。这儿气候与贵州桐梓、习水相差不大。从距离上看,从柏林东胜村到重庆主城大约130公里,且没有过路费,而到桐梓则有170公里。
但柏林与贵州习水的旅游人气为何迥然不同?
“别人起步比我们早,是我们自己忽略了自身优势。”黄登说。
柏林镇富硒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发达,其中富硒大米、红心猕猴桃、金银花远近闻名,是周边多个旅游风景区的“补给仓库”。但长期以来,“凉爽”这一优势资源却未能像传统农业这样,被人关注。因此,与毗邻的贵州桐梓、习水相比,柏林的避暑经济只能充当“配角”。
“以前,同样的住宿条件,习水那边100元/天的农家乐天天爆满,我们这儿80元/天都门庭冷清。”说起两地差距,位于柏林镇半山腰的大甸子村银河山庄农家乐老板贺洪超深有体会。
“第一桶金”渐挽颓势
贵州习水、桐梓的发展形势,让“眼红”的柏林不愿再“坐以待毙”。
2011年,柏林东胜村村民封月兵的一段创业经历打破了柏林旅游发展的“僵局”。封月兵家靠近习水界,眼见隔壁的习水人开办的农家乐生意兴旺,他按捺不住,将做建筑生意赚来的200万元悉数投入修建农家乐。
“生意最好的时候,20天我就赚了4万元。”封月兵说,凭借习水旺盛的旅游人气,他的农家乐一经推出,很快有了回报。
封月兵的开拓之举给了当地村民及柏林镇党委以启发。周边村民纷纷发展起了农家乐。但由于农家乐普遍规模较小且位置分散,始终满足不了承接大量游客的需求,为此,一些群众开始改建自家房屋以便迎客。
曾经藏在“深闺”的纳凉胜地柏林镇渐渐被游客所知。
避暑经济力争后来居上
此后,柏林镇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旅游推介工作组,他们走出大山,到重庆主城、江津城区等地派发宣传资料、投放广告,主动上门向大型企业、开发商毛遂自荐、招商引资。同时,高标准打造了多家星级农家乐。
2012年,柏林镇政府引进了恒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一期投资6亿元,在纳凉核心地东胜村建设农贸市场、超市、星级酒店、商品房以及一条长1公里的“长寿文化街”。目前该项目正在征地审批阶段,预计年内可动工。
“今年刚进入6月,镇里的农家乐就被预定一空了。”黄登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到柏林避暑的主城游客开始增多,东胜附近几个村的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
目前,柏林镇已发展起30余家农家乐,每年可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今年6月以来,全镇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比相邻的贵州习水县多出1万人。旅游收入突破700万元。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