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7日08:54 来源:内蒙古日报
正在雕刻马头琴的马旺盛。
□本报记者 丁燕
马旺盛出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一个蒙古族家庭,从小喜欢画画和雕刻。初中时,他经常去姐姐家的马头琴加工厂,耳濡目染之中,他学会了制作马头琴。
2001年,他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余时间到已搬迁到呼和浩特的姐姐的乐器厂勤工俭学。4年时间里,他参与了从采购原材料、马头琴制作到销售的全过程。
2008年,他听说兴安盟正在大力打造蒙元文化时,婉拒了姐姐留下来帮忙即给30%股份的提议,决心回乌兰浩特创办一家马头琴加工厂。他说:“马头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兴安盟打造蒙元文化怎能缺少马头琴元素呢?”经过市场考察,马旺盛发现,乌兰浩特的马头琴产业基本为空白。“我有技术、有经验,又赶上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我都具备了,我确信我的乐器梦工厂会办好,创业梦想一定能实现。”马旺盛说。
当年夏天,马旺盛回到乌兰浩特,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简易民房,开起了马头琴制作小作坊。由于客户少,纯手工制作马头琴产量也低,往往是做出一把卖一把,客户预定几把就赶制出几把。一次,一名客户找上门来,说急需50把马头琴,当时的小作坊年生产能力只有100把,马旺盛只能看着这笔订单从眼前溜走。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马旺盛,他决定要扩大生产。一天下午,马旺盛给在沈阳一家模具加工厂做技术工人的好友白玉昆打电话,诉说面临的发展瓶颈,两人达成了共同创业的想法。至此,小作坊不仅多了一名技术工人,也多了一个“谋士”。
“白玉昆精通数控。有一天,我俩突然想到或许可以把这项技术引进到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中。”马旺盛说,想到这个点子让两个人激动得一夜没睡。经过试验,用数控技术加工马头琴获得成功。
■下转第三版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