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在喜与忧中坦露心迹

2013年08月13日04:38    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在喜与忧中坦露心迹

《盛典——诺奖之行》 莫言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版

  王印吉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编著的首部新书《盛典——诺奖之行》,记述了他千里迢迢赶赴瑞典领奖的七天行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以及媒体记者对他采访的实况。同时,还收录了他有关活动的60多幅纪实性较强的精美图片。

  这部仅只16万字的文集,在莫言平生所著的多部鸿篇巨著中,算是不太起眼的“小册子”。

  然而,书中的每篇作品,都再现和传承了莫言一贯的创作风格——诙谐与幽默,睿智与宽厚。不论是作家在领奖过程中的各种场合的演讲、致辞,还是接受各家媒体采访、与观众及有关人士的座谈交流,都充分体现了作家妙趣横生的语言风格,谦逊大度的大家风范,才华横溢的特有天赋。

  《盛典——诺奖之行》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诺奖公布后,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包括在网络上很多对我的议论和批评,我也感到很生气。后来渐渐感觉到,大家关注议论批评的这个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在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大家对莫言的批评与表扬。”莫言这样对待非议,既风趣幽默,又化解人们对他的一切误解和猜疑。更有意义的是,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以讹传讹的人,自惭形秽,无地自容。书中在谈到文学与人的关系时,这样阐述:“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如果满头黑发当然很好,如果像我这样头发很少,也活得很好。如果有很多小说,很多诗歌,很多作家和诗人,当然很好,但是这些东西少一点,大家也能活下去。但一个人死亡以后,埋在地下,过了多少年被人挖出来,你会发现他的一切都化为泥土,只有头发还存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发生变化,不再存在,但是文学还在。”这样的比喻和阐释,独特、有趣而又恰如其分,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事实正是如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远比人“活”得更为长久。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所在?

  莫言的作品,善于以诙谐幽默来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它又像一枚催泪弹,让人心酸流泪。《盛典——诺奖之行》中有的文章,就令人鼻子发酸,心生痛楚。“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用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大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读者,读到这里,不仅会忍不住眼眶湿润,而且会心中隐隐作疼,勾起对那段无情岁月的追忆。

(来源:重庆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