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做一个冲锋在前的好兵”

2013年08月12日07:18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做一个冲锋在前的好兵”

□文/摄 姜鹏 本报记者 刘晓云

  生死救援 与死神赛跑

  “当好兵就要打胜仗”。这是杨伦心中始终坚持不变的信念。入伍以来,他参加了2005年哈同公路特大交通事故救援、2006年五环体育馆火灾、2007年建设路工地塔吊倒塌救援、2010年卧虹桥车辆事故救援、增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增援伊春乌马河鞭炮厂爆炸事故等大型灭火救援战斗,先后从水中、高空、高速公路、井下救出遇险群众30余人。

  2007年6月份,一个在建工地塔吊倒塌,一位工人被3根钢筋扎中、生命垂危。尽管杨伦和战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他们把那位工人解救出来时,他还是失去了生命。“在这之前,我从灾害现场抢救过活人,也背出过遗体,但却第一次眼睁睁地看着生命在我身边逝去。如果我再快些,他会不会有活下来的机会?”杨伦说,“从那以后,每次战斗,我都催促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也许我快一秒,就能换回别人一条命。”

  2009年6月2日,双鸭山建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硫胺生产车间发生爆炸,5名工人被困火海。千钧一发之际,杨伦冒着阵阵爆炸声和四处飞溅的碎片,第一个冲入火场。4名职工陆续被解救到安全地带。

  忽然,从烟雾弥漫的3楼厂房传来最后一名被困女工的呼救声,而此时,火场唯一的通道已被大火封死。紧要关头,杨伦再次冲了上去,以最快速度利用9米拉梯爬上了3楼。刚把人救下来,车间再次发生猛烈爆燃,火焰从2楼窗口喷出,烧毁了救人用的9米拉梯。

  这时杨伦感觉腿上奇痒难忍,仔细一看才发现战斗服裤子被硫胺爆炸后产生的液体腐蚀,右小腿被灼伤。杨伦事后说:“不知为什么,救出人的一刹那我感觉心里十分踏实,如果最后一名工人救不出来,这件事也许会成为我一生永远的伤痛。”

  2012年10月15日7时52分,双鸭山市集贤县自来水公司第二净水厂办公楼发生大面积坍塌,多人被埋压,生命危在旦夕。接警后,杨伦与85名战友火速奔赴现场,展开生死营救。

  坍塌事故现场,楼板和瓦砾全部坠落于长13米、宽8米的范围内,形成了高约2.7米的建筑废墟。东侧残存的山墙随时可能发生倒塌,西侧办公楼墙体也已变形,悬挂着残存的楼板,随时都有坠落并引发西侧办公楼垮塌的危险。

  现场一片凌乱,人员埋压位置不详。为了避免施救时对被困人员造成二次伤害,杨伦和战友们只能采取手扒、人工搬运的方法,有条不紊地展开清理搜救工作。

  12时30分,杨伦操作的生命探测仪突然发出强烈信号——发现了1名被埋压人员。此时,被困者被埋在一个呈“人”字形的倒塌预制板构件内,右腿和胯部被铁管和木方卡住,无法移动,情绪异常惊慌。杨伦迅速上前一步,娴熟地用凿岩机打开了一个高约40厘米、宽约60厘米的洞。

  可是,空间狭小,救援工具无法发挥作用。杨伦毫不迟疑戴着抢险救援头盔,倒立着身体一点点地往里挪,钻进了仅有一人宽、2米多深的缝隙中。行至1米处,木方和钢筋挡住去路。杨伦冒着被砸伤的危险解下头盔,用木工锯和钢锯一点点锯断木头和钢筋,用双手挖着楼板、砖块……

  手套很快就磨穿了,手指磨破了,鲜血染红了砖石,他全然不顾;四周满是钢筋水泥,稍有松动就会被埋在废墟下,他全然不顾;眼睛早就迷了,眼皮被眼睛里的异物磨肿充血,耳朵里也塞进了小碎石和木屑,他也全然不顾。杨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与死神赛跑!

  清除障碍后,杨伦将被困者慢慢拖拽,一厘米、两厘米……终于,13时28分,第一名幸存者被成功救出。这场战斗中,杨伦和战友们先后挖掘出6名遇难者遗体,抢救出2名生还者,最后一名生还者被救出时,距离事故发生已经十几个小时了。杨伦也因此次战斗而荣立个人一等功。

  三下深井 与死神擦肩

  “当一个好兵”。为了父亲的嘱托,也为实现消防岗位的职责,入伍10年间,杨伦经历了无数次与死神擦肩。然而,有一次救援,让他感觉死亡从未有过的如此接近。

  那是2010年3月29日,杨伦和战友正在进行课目训练。14时13分,刺耳的警铃突然拉响——岭东区青山社区暂住居民张振清不慎坠入一口旱井中,井底情况不明,急需救援!

  杨伦随中队指导员及其他9名战友赶赴现场:旱井深约30米,上半部为方形,直径1.5米;下半部为圆形,最窄处直径仅为0.6—0.8米,井内氧气含量不足。此时,距离张振清坠井已近1个小时,他靠先期赶到的120急救人员扔入井中的氧气袋维持生命。救援刻不容缓!

  “我下去!”作为攻坚组队员,杨伦主动请缨,快速携带救生绳索和安全腰带下井。

  14时30分,第一次下井救援开始。“这是我参与的最深的一次井下救援,结果如何我心里也没底。”杨伦回忆,“当下到10米左右的时候,由于井内狭窄,佩戴空气呼吸器无法继续向下,我只好重新返回地面,把空气呼吸器换成医用便携式氧气袋。”

  14时42分,第二次下井救援。这一次,杨伦很顺利地到达井底。由于先期投放的氧气袋内氧气已经用完,张振清因缺氧意识开始模糊。为维持张振清的生命,杨伦摘下了自己氧气袋的吸管给张振清,自己则屏住呼吸、解下安全带准备给张振清系上。

  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张振清情绪开始异常焦躁,紧紧抱住杨伦不松手。井底狭小的空间让杨伦无法脱身,与张振清的撕扯又加快了他的呼吸,杨伦瞬间出现了呼吸困难、四肢渐渐无力等症状。他来不及多想,拼尽最后力气摇动大绳、向地面的战友发出求救信号。战友们迅速把杨伦拉了上去。

  30米的距离,上拉大约要1分钟。“这1分钟是我一生所经历的最漫长的1分钟。”当杨伦一边上升、一边“啊、啊”大喊着被拉出井口时,缺氧、窒息接踵而至,他彻底失去了意识。

  经过紧急救助后,杨伦苏醒过来,还没睁开眼睛,他就费力地喊着:“送风机啊,快送风!”那一刻,他最挂念的是他差一步就救出来的人,也是差一步就让他失去生命的人。

  井底缺氧是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现场救援战士迅速用送风机向井底送风,加速空气流通。指导员立即安排第三次救援。杨伦听到了,本来躺在担架上的他猛地坐了起来。“态度很坚决,他对我说‘指导员你别派别的同志下井了,还让我下吧。’”时任消防中队指导员的刘迎春说。

  “说实在的,凭我的业务素质,应该能够完成这次救援任务,可两次下井都没能把人救出来,这是我无法忍受的失败,也激发了我不服输的劲头。”杨伦要求第三次下井救援。在场的人都拒绝,然而劝说、担心都没有改变他的决心。他强调自己熟悉井下情况,并且与被困人员有过接触,容易安抚被困者焦躁的情绪,且在攻坚组中自己的灭火救援经验最丰富、综合素质最好,完全可以胜任救援工作。

  15时05分,在得到指挥员同意后,杨伦第三次下井救人。这一次下井很顺利,到井下,他把安全带给张振清系好、做好防护措施。“当我看着战友把张振清拉向井上时,一个人在井下笑出了声来。”

  三次下井,杨伦以自己的性命相搏,换回了遇险者的平安。“有冲锋,就会有牺牲。灭火救援就是一种以命换命的战斗,每一次冲锋都会面临凶险,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可无论如何,我都会勇往直前,直到胜利,永远做一个冲锋在前的好兵!”杨伦说。

  一米、两米、三米、四米……

  原来只有拳头大小的天空渐渐变得像篮球那么大,越来越大……

  但用尽全力再也无法吸进一口气,胸口就像被千斤的巨石压住,恐惧渐渐弥漫全身……

  一边上升、一边大喊,希望能把胸口的憋闷吼出去!啊、啊、啊……

  终于到了井口。刚才还嘈杂的上面突然一片安静,明亮的天空忽然黯淡了下来。他失去了知觉。

  30米,1分钟。这就是消防战士杨伦与死神较量的时空。

  杨伦,2003年12月入伍,中共党员,武警上士警衔,现任双鸭山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

  “当兵,就要当一个好兵。”这是10年前杨伦参军时,父亲嘱托他的一句话。入伍以来,杨伦投身消防,加钢淬炼,始终战斗在灭火救援一线,不畏艰险、奋勇冲锋,圆满完成了各项灭火救援任务。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2013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消防员”大型公益活动中,杨伦光荣当选全国“最美消防员”。

(来源:黑龙江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