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2日03:52 来源:重庆日报
双钱轮胎 摄/罗国家
巨型船舶件大足造。图为荣获重庆市著名商标的“神针”船舶铸件。
智伦电镀园区 摄/罗国家
科技特派员讲解黄金梨授粉技术
荷花科技园
果桑开发桑椹酒
科技创新是大足区经济发展中的最强核心竞争力。
到目前为止,大足区已连续6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连续7年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工作目标考核先进区县。
几年前,大足区委书记江涛提出:大足的五金等传统产业要获得市场竞争力,只有走科技创新这条路。
事实证明,是科技创新,让大足区的传统产业重新焕发了青春;是科技创新,让大足的特色效益农业在渝西地区独树一帜;是科技创新,让大足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提升了大足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权是大足科技创新的动力——
大足在经济发展中,把创造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放在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首位,以此带动产业的发展
前不久,在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举办的2013年第6届“金桥奖”颁奖大会上,大足区科众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获得了该协会的最高荣誉“金桥奖”先进个人。
从1995年开始,陈勇就专业从事管道机械的设计与研发,先后设计研发出“手动电动管道机”系列、“闸阀管鞍”系列、“球阀管鞍”系列、“管道抢修器”系列、“燃气管道封堵器”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拥有40余项国家专利。其专利的转化率达到100%,其中发明专利达到8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项。其发明的“大口径管道钻孔机”成果,被载入《中国当代技术创新博览》全书中。前不久,陈勇还被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评为2012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
“在大足,像陈勇这样全心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为大足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还有不少。”大足区科委主任王大蓉说。
在以专利保护为重点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中,大足区委、区政府极为重视,区里出台了《大足区专利资助办法》,鼓励全社会进行创新创造。据大足区知识产权局统计,近7年间,全区工业企业和农业企业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7件、实用新型专利702件、外观设计专利326件,建成市级知识产权园区1个、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7家。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申请和保护专利,使大足的经济发展有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大足的企业和科技人员有了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仅在2012年,全区就申请专利377件,获得专利授权181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就有39件。
与此同时,大足还通过企业的创新示范来进行示范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大足区已有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3家,在重庆市首批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评定中,大足区也名列其中。
除申请保护专利外,大足区还注重新产品、新技术成果的申报。区科委在2012年就指导辖区内的企业成功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产品4件、重点新产品5件;协助企业上报科技成果登记申请28个,市级科技成果成功认定了22个;指导双钱轮胎、晓鹰消声器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让大足传统产业焕发青春——
有1200多年历史的大足五金产业,在科技创新中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目前大足区地方工业中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项产业
大足五金产业是一项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但是,在现代科技催生的浙江永康、广东阳江五金产业的竞争下,这一传统产业显得力不从心。
2006年,重庆市科委和原大足县政府联合推出《大足五金产业振兴计划》,用科技创新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五金产业。7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大足五金产业“今非昔比”,已经形成了“东有永康、南有阳江、西有大足”的三足鼎立局面。
陈明友是大足五金产业中的一位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家,他创办的明友钢具制造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地在市场上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今年3月,明友钢具公司通过科技创新的新产品“改性发蓝手板锯”亮相德国科隆国际五金博览会,立即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参展人还未回到公司,来自法国的“要样”、“询价”邮件、传真就“飞”到了厂里。
“从科技创新中尝到了甜头,也让我们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陈明友说,目前他的公司已拥有有效专利19件,其中发明1件、实用新型11件、外观设计7件。公司还成为大足首家列入重庆市首批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并被列入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神针”船锚是大足五金产业中的一张“王牌”。在短短几年间,这一“王牌”产品就获得中国“CCS”和美国“ABS”、英国“LR”、日本“NK”、挪威“DNV”等认可证书,并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挪威、德国、韩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
“我们的产品不是卖不掉,而是生产忙不过来。”大足通达铁路配件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朝刚介绍,“通达”牌专用铁路配件今年出口南非、美国的产品就达几百万美元,其他订单现在不敢再接。
目前,大足五金产业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已培育出翔锋、为民、宝顶等11件重庆市著名商标和1件“龙水”集体商标,有锻打夹层刀等高新技术产品21件、防盗球阀管鞍等市级重点新产品45件;培育出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科技型骨干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3家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2012年,大足区五金产业总产值已达到230亿元,成为全区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项产业。
集聚人才使科技创新有不竭的源泉——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大足通过不断地培养和集聚科技人才,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创新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不竭的源泉。”大足区区长周少政说,政府在扶持人才培养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五金产业中,大足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建成大足五金科技专家大院,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国锻打刀剪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成了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工业研发设计中心等市级科技平台。
在集聚科技人才中,大足区还引导辖区内的60余家企事业单位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起产学研联盟,攻克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难题。
近年来,大足区政府、区科委先后与重庆大学、四川美院、西南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中国汽车研究院、重庆理工大学等组建了重庆市商用车产业技术联盟,共同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科技攻关;与重庆大学合作,建成重金属及水资源污染环保治理博士后工作站;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建成石斛组培中心;与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团队合作,共同开发果桑新品种等。
“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人才缺乏的难题,也促进了大足的科技创新。”大足区科委主任王大蓉认为,这是大足借力创新中的一种创新。
事实如此。近年来,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大足实施了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38项,引进并推广各类科技成果86项,其中“液压机液压油冷却系统”等60个成果通过鉴定。“大足黑山羊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足黑山羊”等6个标准被认定为重庆市地方标准。
在集聚科技人才中,大足不仅引进外地高科技人才,也注重本地“土人才”的培养。仅在2012年,就挖掘和培养出本土科技特派员60名、“土专家”40余名,人才使大足的科技创新有了不竭的源泉。
创新把特色效益农业做得更“特”——
在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中,大足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使之形成激发力,把特色资源做成了具有独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枇杷、黑山羊、荷花……大足区的特色效益农业不仅有特色,而且有效益。
在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中,科技创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激发力,把大足的特色资源做成了独具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在大足区龙水镇,有一座水生荷花园。.这座由重庆市大足雅美佳水生花卉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建起来的集观赏、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集聚了国内最高的荷花种植技术,以及包括太空育种在内的上百个荷花品种。
“这既是荷花观赏园,也是荷花科技园。”公司总经理陶德均说。
其实,陶德均的公司不仅用科技在大足打造出全国最有特色的荷花园,还在用科技打造集养蚕和用果桑开发的桑椹酒。目前,他的公司与西南大学合作,引进并开发出的果桑金墙63号品种,得到西南大学向仲怀院士的赞扬。这一品种利用土地栽四边桑,果桑两用,每亩可增加上万元的收入,地内的粮食也可增产5%左右。
今年6月以来,“大足黑山羊”种羊的价格卖到50元/公斤,同比上涨60%以上,创下历史新高,包括黑山羊肉羊在内,呈现“一羊难求”之势。
10年前,土生土长的“大足黑山羊”默默无闻,价格徘徊。2003年,大足县与西南农业大学张家骅教授合作,发现该羊毛色纯黑、繁殖率高、抗病力强、遗传稳定、肉质好,是不可多得的山羊高产品种基因库。于是,通过把品种选育的先进科技运用其中,选育改良,大幅度提升了黑山羊的品质。2009年,该品种被列入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品种。
在特色效益农业的科技创新中,大足通过建立“一站五院”,培育“十大基地”,使特色效益农业的科技体系得以完善。
“一站”即围绕特色效益产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目前,大足区已有市、区科技特派员126名,特派员工作站57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围绕全区的特色效益产业,将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植入效益农业中,有效地促进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五院”是指专为枇杷、黑山羊、石斛、湿地植物、生猪所建的5个科技专家大院,其中枇杷科技大院被认定为市级科技专家大院。
“十大基地”即围绕区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进行科技示范而培育的三驱1万亩优质粮油基地,铁山100万只瑶鸡养殖基地,国梁1万头“绿香猪”养殖基地,回龙30万只肉兔养殖基地,龙岗5000亩枇杷基地,高升1万亩笋竹基地,珠溪1万亩双季花生种植基地,万古3000亩水生蔬菜种植基地,铁山8000亩葡萄基地,季家1000亩猕猴桃基地。
“一站五院”的科技体系,为大足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奠定了科技创新的基础。
文/徐清 张亚飞 杨馨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