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期盼更多“不习惯”

2013年08月12日01:33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期盼更多“不习惯”

  彭海宝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不习惯”。

  过马路的时候,有的市民说,现在闯个红灯还要罚款,真不习惯;到了菜市场,一些摊贩抱怨,以前可以把摊子摆到大门口,如今不让摆了,真不习惯……

  不光是老百姓,为官的也有诸多“不习惯”。出差到县里,听到基层干部反映,今时不同往日,常有记者上门采访,他们一来就有“麻烦”,真不习惯;一些领导干部也大吐苦水,现在当官真难,一不小心说错了话,很可能就“被上网”,太不习惯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不习惯”?探其原由,主要在于我们受制于惯性思维,思想认识落伍了。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95%属于习惯性的。如果习惯性的行为一旦形成惯性,就很容易墨守成规,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老眼光、老套路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愿轻易改变不良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

  比如,杜绝闯红灯行为、规范摆摊设点,都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但是,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尽管相关部门再三出台禁令,过马路不看交通指示灯、随地摆摊的现象依旧屡禁不止。又比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筑牢遏制侵权和腐败的“防火墙”,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社会转型、网络普及的新时期,面对公众话语权、监督权不断提升以及社会舆论对公职人员关注度的不断增强,一些公职人员却因为不适应形势变化而感到“压力山大”。此外,在现实中,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根据经验“拍脑袋”做决定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惯性思维往往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我们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人失去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社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如果人们一直遵循以前的路子,没有丝毫变革的迹象,这一定是患上了闭塞停滞的痼疾。反之,如果人们时常感到“不习惯”、跟不上趟,这个社会一定处于发展和进步当中。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进步的脚步从未被真正阻挡。人们总会从“不习惯”最终变得“习惯”。但是,这个过程可长可短。过程太长,社会进步便如牛步缓行,浪费时间,消耗机会成本。如何缩短这个进度?既要靠思想教育、制度约束,更要靠高层的示范和引导。特别是需要严肃处理阻碍变革的言行,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而促使大家不断“刷新”生活状态,及早适应新生事物。

  鲁迅先生曾经质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当年,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肯定让很多人不习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当我们耳边经常响起“不习惯”之声,这或许就是社会进步的征兆。

(来源:江西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