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物馆之旅”,为何冷热不均
暑假里,二师附小四年级学生小陶,带着一本社会实践“护照”出门了。他要去逛的,是校外活动基地。“护照”上,有60多家文博、科普场馆名单目录。可是,逛了几家后,小陶和母亲发现“出挑的博物馆不多”,有的场馆冷冷清清,半小时不到就看完了。
假期逛博物馆,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选择。目前,上海共有120多家文博、科普馆,却呈现“冰火两重天”:上博、科技馆等热门场馆日均客流量达1万以上,而一些行业或高校博物馆,每天人流量才十几个人。
场馆冷热不均
上午10时,吴桐带着孩子来到枫林路上的昆虫博物馆。展览分布在两层楼的大厅,面积不小,陈列了很多蝴蝶标本。和大人们驻足标本旁看解说不同,孩子们匆匆瞄了几眼,就在楼道里跑来跑去。吴桐说,10年前他就来过这里,如今很多展品几乎没变化。设备老旧了,放置展品的玻璃外框也毛掉了。观众并不多,大多只参观半小时就离开。
一些行业和高校博物馆更冷清,除了集体组织,暑假里几乎无人问津。颇有特色的乐器、中医药、海洋博物馆等,“养在深闺人不识”,有的甚至日客流量为零。
也有一些博物馆看似冷门,但口碑甚好。玻璃博物馆地理位置并不佳,位于宝山区长江西路。市场部负责人沈先生介绍,建馆才1年,今年暑假日客流量最少也有四五百,最多时上千。到热玻璃表演项目时间,大厅里还要排起长队。玻璃博物馆给潘丽铭和孩子的感受是 “不虚此行”,“看上去有些无趣的玻璃,竟然能带来很好的艺术享受。”8岁的小晗更是一脸兴奋:“我看了热玻璃表演,才十几分钟,一个可爱的南瓜玻璃装饰就做好了,不过工人叔叔说还要冷却20个小时。”
位于中山西路的消防博物馆是一家行业博物馆,规模不大,日客流上百。长宁实验小学赵乐掰手指“数惊喜”:里面有老式的蒸汽消防车和云梯模型,真长见识;有关消防的4D影片,看了真过瘾;最有参与感的是模拟火灾逃生演习。
为何有冷有热
是什么造成了博物馆冷热不均?
业内人士指出,博物馆规模大小有别,人流量自然有差异。但抛开这些因素,场馆的冷热,首先在服务细节上有差别。
热门场馆与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有着良好的互动。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上海博物馆暑假里开设了互动学习班,场场爆满。如“未来考古学家”、“未来艺术大师”学习班,孩子们学习趣味墨拓、印刻生肖、软陶制玉。上博教育部主任郭青生说,在石头上刻下文字或图像、制作成拓片时,可以从孩子眼睛里读出惊喜与快乐。儿童博物馆则模仿国外博物馆模式,开设“小银行”、“小超市”等生活屋,教低龄孩子识别钞票、存钱与取钱、到超市买东西等,孩子们乐在其中。
反观一些冷门场馆,仅仅是展品陈列室,孩子们共同感觉是:“10分钟就能逛完”、“看不懂解说词”、“没有好玩的项目”。还有家长反映,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碰到提问爱理不理。
缺乏宣传意识也造成有的博物馆“热不起来”。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秘书长张建卫说,其实有些场馆设施先进,展品质量上乘,由于是事业单位,很少主动推销。除了接待领导或者单位参观,几乎没有散客光顾。有的场馆甚至连网站都没有,更别提通过大众媒体或户外媒体发布展览信息。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科普、文博场馆管理方有一种旱涝保收的心态,并不大关心场馆的真实人气,“只要博物馆建成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年接待量达到多少,没有硬性规定。”而一些隶属企业的科普机构,为了扩大企业和场馆知名度,往往乐于公益宣传,推销企业文化,宣传和服务意识比较到位。
一些高校博物馆为何成冷门?如今,上海不少高校驻扎郊区,博物馆大多建在校园内,与市中心距离相对较远。如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建在张江、海事大学航海博物馆地处临港新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观热情。另外,高校博物馆一般以中小学团体预约参观为主,暑假学校不组织,反而成了高校博物馆的淡季。
如何保持“热度”
上海儿童博物馆馆长郑瑛说,对博物馆而言,青少年虽然不是唯一观众,但应该是核心观众。作为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文博、科普场馆,应改变自己,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
业内人士提出,博物馆不是单纯的展览,而应通过互动贴近的形式呈现。几年前,上海科技馆曾引进“自贡恐龙化石国宝精品展”,日均人流量达3万以上,双休日更是创下10万人流量纪录。它和一般展览不同,并没有让观众简单地看化石,而是设计了丰富活动,如触摸真实的恐龙化石,观看立体巨幕影片《恐龙归来》,为小行星撞击说、气候变迁说等6种恐龙灭绝假说投票等。
家长们建议,对于一些重点展览,博物馆能否通过动画、漫画等图文并茂形式加以传播。欧美不少博物馆专门推出“学生版”展品解说,有的博物馆配备了4套讲解词,分别对应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美国民俗博物馆等经常举办免费讲座,开设手工作坊,专供孩子涂鸦。场馆将孩子们的绘画登在博物馆月刊上,或复制在布料上在馆内展出。这些举措,拉近了孩子与场馆的心理距离。
小型博物馆如何发挥作用?业内人士提出,不妨借鉴美国社区博物馆经验,直接面向社区和学校。美国博物馆75%属于中小型,部分博物馆员工不过2名,年预算不超过9万美元。但它们在社区影响最大,与中小学生走得最近。有的博物馆还向学校租借文物“百宝箱”,里面有书籍、影像资料、器物模型等,工作人员自己动手制作文物复制品、地图、信息档案资料,供学校选择。
主办方自己先要“热”
为鼓励隶属于事业单位的博物馆积极性,专家提出,是否可以借鉴五星级酒店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社会和第三方机构等共同打分,评出“星级”博物馆。一些校长建议,评“星级”时,对中小学生开放的效果如何,应作为主要标准之一。对于四星级以上的文博、科普场馆,政府可给予一定奖励。对于不合格的场馆,可整顿重改,以提高博物馆的社会贡献率。
为了不让高校博物馆假期里空置,教育界人士建议,公益夏令营、暑托班等可以团队预约的方式,主动与高校联系,为孩子安排博物馆之旅。高校也可主动对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部门,为孩子打开博物馆之门。如今年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与浦东少年宫合作,将孩子们“请进来”参观海洋文化展,还推出了互动项目。
要让博物馆“热”起来,需要场馆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和家长理念的更新。郑瑛说,应提倡“玩在博物馆”,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熏陶和体验。杨浦区少科站胡建民说,一些老师和家长总喜欢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参观,动不动让他们写观后感或日记,拼命挖掘孩子 “学到了什么”。其实,这样的教育手段并不高明,“博物馆之旅”带上负担,何谈享受?“要让孩子‘长’在博物馆里,先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这里。”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