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07日05:27 来源:重庆日报
3年内投资3亿元,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城区居民15分钟就医;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划分为城市聚集区、农业生产区、生态涵养区……日前,巴南区举行“大善大美巴南”建设工作会,全面启动实施“幸福中国·大善巴南”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大美巴南”生态文明建设。
善美扑面,巴南弥新。
“大善大美”有模有样
“幸福中国·大善巴南”有这样的制度设计: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育“择善而从,从善如流”的社会风尚;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民生问题,形成“积德累善,兼善天下”的行政管理与服务机制,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同样新鲜出炉的“大美巴南”则有如下愿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巴南永远保持“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让巴南永远呈现“和韵之美、恒久之美”。巴南区在主城九区中农村面积最大、城乡二元结构最为突出,城乡二元特征将长期存在,提出“大善大美”建设,要让“善美”提升巴南发展品质,让“善举”自觉良好循环,让“美境”代代相传,归根结底要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表示,推进“大善大美巴南”建设,既无现成模式也无成熟经验,是全区干部群众在中央精神引领下,结合区情实际的一场“巴南实践”。
“大善大美”有根有据
“建设‘大善大美巴南’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标新立异。”李建春表示,这是巴南区根据其阶段性发展特征,基于科学研判后提出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巴南区提出了加快建设“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一城一极一区”奋斗目标,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发展的“五化一体”发展战略,传统农业加快转型,工业经济步入升级换代时期,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
“区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民生上的投入必然逐年增加。”巴南区区长段成刚说,逐渐增强的区域经济,就是建设“大善大美”的实力支撑。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则是建设“大善大美”的客观需求。
段成刚表示,巴南区委、区政府把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两项政治要求升华为认识层面的大善、大美理念,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来源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善”的社会价值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其二,要走出自己的实践之路。巴南区要在中央精神的引领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自己的探索。
“大善大美”有纲有目
目前,巴南区委、区政府形成了两个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全面性制度安排,共183项具体任务,每项任务都有具体的工作目标,个个关乎民生。
在这个清晰的路线图下,巴南区将于2016年完成“大善巴南”建设任务,实现三个主要目标:其一,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管理机制全面建立;信访不信法、社区矫正、减少社会对抗三大难题基本解决;立体化网格化新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形成,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能力全面提升。其二,基本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和有力保障,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全面增强。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树立,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深入人心,形成风尚。
而在“大美巴南”愿景下,至2016年,巴南区单位GDP能耗水平降低至0.74吨标准煤/万元左右,城镇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98%,在重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于2020年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态空间体系、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体系、舒适优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功能完善的生态人居体系、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系,最终呈现“秀美城乡、千年古邑、山水相依、大美巴南”的壮美景象。
文/田荣盛 颜明华
(来源:重庆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