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朱剑红
2013年08月05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现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不大;支撑投资增长加快的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仍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下滑;消费增长经过年初挤去公款消费泡沫后已趋于平稳,如果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新的进展,可望推动下半年消费增长回升。综合来看,通过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经济“半年报”总体符合预期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31万人,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
记者: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了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请点评一下这份“半年报”。哪些数字你觉得满意?哪些让你意外?哪些又让你担心?
潘建成:我觉得这份“半年报”总体上是符合预期的,尽管反映经济增长的数据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如果说满意,我首先感到欣慰的是就业数据,因为经济增长首先就是要满足就业需求。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外出农民工1.7亿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人。尽管经济增长在下滑,但由于经济基数已经很大,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提高,而我国人口结构目前又正在发生变化,从去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客观上造成就业需求减少,因此上半年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社会上没有出现不少人担心的失业明显增加的现象。
我比较满意的还包括一些反映结构优化的数据。比如第三产业增长比第二产业快0.6个百分点,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3%,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从目前看,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还将延续,因为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6%,比去年同期减少8.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增加6.1个百分点。据此估计,再过一年左右,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可望在历史上首次达到甚至超过第二产业的份额。
让我觉得意外和担心的数据其实不多,主要也是结构问题。我们都知道,当前困扰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比如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6月份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跌5.3%,跌幅比全部工业出厂价格高2.6个百分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市场需求的减弱,而其上半年投资增速高达25%,比制造业投资增幅高近8个百分点,这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因为这对本已过剩的产能形成更大的压力。
三大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下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是为了稳增长而放松转方式
记者:李克强总理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请分析今年完成这三个预期目标的前景。你认为增长、就业、物价这三个方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可能出现波动或风险的是什么?
潘建成:稳增长、保就业不能突破下限,防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这反映了宏观调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从物价形势看,上半年CPI上涨2.4%,远低于全年3.5%的预期目标,全年控制在目标之内应该没有悬念,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为食品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二是今年以来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下跌使CPI失去上游推动力;三是工资增长放缓也会使服务价格上涨动力减弱。
从就业来看,按照上半年的势头,全年完成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应该并不困难。根据二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下半年用工呈现净增加趋势,其中制造业企业用工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8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用工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5个百分点。
从7.5%的经济增长目标来看,我们认为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上半年经济增长7.6%,比年度目标高0.1个百分点,为全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出现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不大;支撑投资增长加快的基础设施投资动力仍在,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平稳,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下滑;消费增长经过年初挤去公款消费泡沫后已趋于平稳,如果在收入分配改革方面有新的进展,可望推动下半年消费增长回升。综合来看,通过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事实上,我个人认为,下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并不在增长、就业、物价这三个方面,我最担心的是如果为了稳增长而放松转方式,造成粗放的发展方式卷土重来,会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多不确定性,为改革增加更大的困难。
坚定不移调结构促改革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经济增速在7%以上,就不需要加大刺激力度
记者: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怎样处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的关系,总是在考验着决策层。您认为目前这三个目标的重点是什么?应当怎样理解或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
潘建成: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都很重要,三者之间不是取舍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稳增长是短期目标,调结构是中长期目标,只有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结构调整,只有结构经过充分调整才能使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减少波动。我们曾经做过经济学家调查,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十二五”期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在7%以上,就不需要加大单纯以推动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刺激力度。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只要经济增长不触及下限,物价上涨不触及上限,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以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作用为核心的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对中国经济要增强信心
过去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龙腾虎跃,现在也能够实现发展方式的凤凰涅槃
记者:从中长期来观察中国经济,它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每当速度慢一点就有人唱衰、就有人悲观。你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自哪里?
潘建成:确实,目前国内外唱衰中国经济的人不少,但正如过去多次出现唱衰的情况一样,中国经济依然会在自己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在经济相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增强信心,因为信心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家有信心,就会增加投资和用工;消费者有信心,就会增加消费。
我们增强信心是有基础的,与全球经济相比,中国经济增速近期虽然下滑但目前依然是鹤立鸡群,不要说远远高于美国的2%左右、欧洲的负增长,比国际上增长较快的印度还高2个百分点以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没有改变:城镇化至少还有20年的红利将持续释放;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地区发展差距也在未来缩小差距的过程中形成梯度推动力;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续提高,以及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会推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十八大提出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而提升产出效率。
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今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紧紧抓住目前经济增长总体平稳、通胀压力持续缓解、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难得机遇,积极推进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的改革,用行动告诉世人,我们过去可以实现经济增长的龙腾虎跃,现在也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凤凰涅槃。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5日 17 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