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同心搭建民意桥 同德围起高架桥

2013年08月02日08:27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同心搭建民意桥 同德围起高架桥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工程项目:它的设想来源于群众,经群众讨论、完善并投票表决通过,建设过程中又遇到了来自少数群众的阻力而一度停滞……该项目自确定方案及建设以来,经过大的方案调整有10多次,加上局部方案调整共有30多次;大的协调会有40多次,加上其它各类型的协调将近100次。

  最近,经过多轮协商后,这个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项目——广州同德围南北高架路项目再一次吸收民意后,重新踏上了施工建设的“快车道”。工程已于2012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完工。届时将打通同德围区域另外一条南北向交通动脉,该地区交通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改善。

  这个项目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同德围高架路项目从提出到付诸实施,开启了广州政民互动新模式,其理念在全省乃至全国十分罕见,是广州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一大创举。”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评价说。

  广州市建委主任侯永铨则表示,在广州,类似同德围南北高架路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今后他们将充分吸收项目走群众路线的经验,以此作为开启政民沟通新模式的良好契机,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落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执政理念。

  交通“突围”到群众中找方法

  面积仅3.8平方公里的同德围,常住人口却超过了30万,是广州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然而,长期以来这里只有双向四车道的西湾路和西槎路贯穿南北,交通堵塞问题已成为同德围地区居民的头号困扰。

  等待地铁开通时间太久,拓宽西湾路和西槎路拆迁量又太大难以实施。同德围交通到底应该如何“突围”呢?面对这一局面,广州选择开辟一条新路:问计于民,到群众中找方法。去年2月,在政府的推动下,同德围地区综合整治工作咨询监督委员会成立,这是一个完全由民间人士组成的组织。在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一名退休的资深工程师提出,可以沿石井河修建一座南北走向的高架路,改变同德围交通困局。

  这一来自民间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市长陈建华提出,由广州市建委牵头,由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项目办)尽快拿出建设方案来。

  高架路的初步方案很快出来了,一些专家和沿途小区居民却并不满意。有专家认为,这一方案可能影响到石井河的生态建设;也有专家认为,方案拆迁量太大,很难落地;有村集体担心,高架路会影响他们的经济发展;周边居民更是强烈反对这一项目,周边不少大型楼盘内的业主以及当地居委会都担心高架路项目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面对如潮的反对声,项目办选择了认真倾听、耐心解释、积极改进。“一些市民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他们对项目不够了解,解释沟通做到位了,其实问题没那么复杂。”项目办总工程师沈可说。

  根据群众需求反复修改方案

  项目办做得更多的是反复倾听群众意见,并根据实际在方案中予以落实。同德围南北高架路与北环高速公路相交的一段,原本的方案是采用高架的形式经过。粤溪村居民提出建议,希望高架路能够在这里落地,增加匝道方便村民出行。项目办再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最终高架路方案改为下穿北环高速公路,在粤溪北路落地,和粤溪北路平交。调整之后,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上下,还可以通行公交车。

  项目不仅在施工方案上充分吸收了群众意见,在施工阶段,也根据群众合理意见进行调整。今年5月,项目进行到粤溪村海傍街段时,有30多户居民突然又提出了反对意见。居民郭先生反映,高架路有一根桥墩,离居民楼最近处仅约3米。“我们住在高架路边,为什么不问问我们的意见?”

  项目征求意见那么久,为何开工之前这些居民不提意见呢?原来,这批居民原本是渔民,后洗脚上岸定居于此,并非当地村民,而此前政府协商的对象都是当地“村民”。

  “我们前期已经多次听取居民意见,但还是把你们漏了,我们的工作还不够细致。”沈可表示,收到这一意见后,项目办立即将这一段的施工停了下来,耐心地与居民沟通协调,商讨解决方案。最终,经过10余次协调,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居民认可,停工两个月后,工程建设得以恢复。

  项目办主任苏彦鸿介绍,这个项目根据群众意见作出调整的地方还有很多,仅仅建设方案他们就做了几十个版本。尽管方案一调再调,但从提出概念到最终的方案确定正式开工,用的时间也只有不到10个月。“目前拆迁越来越难,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个项目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得到各方支持,顺利开工,可以说非常难得。由此可见,磨刀不误砍柴工,充分听取民意不仅不会耽误工程进度,反而会让工程方案更加合理,进度更快。”

(来源:南方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