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大气十条》打响治污“发令枪”

热点解读·部长访谈:中国拒绝开“宝马”喝污水的现代化

解读人: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采访人:本报记者  武卫政

2013年07月31日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宝马车,喝污染水,显然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业化、现代化。”日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

记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哪些制度保障?

周生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严格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二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绝不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环境保护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两年多研究,目标体系已征求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尽早上报国务院审议。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对没有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追究责任。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抓紧推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从根本上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五是深化生态体制改革,为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生态文明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应该如何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

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格局。

政府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理念进行业、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维护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热情和行动。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污染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

《大气十条》提出35项具体措施

记者:近年来,我国污染减排取得哪些积极成效?有哪些主要做法?

周生贤:国家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绝对削减量占排放基数30%左右。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3.05%、4.52%、2.62%和2.77%。

正是通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2006年以来,全国二氧化硫累计削减幅度超过20%,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出现拐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细颗粒物(PM2.5)浓度。如果没有节能减排,我国PM2.5的污染会更加严重。

我们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的主要做法:

一是科学分解任务。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年度污染减排计划,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完善各项措施,严格控制增量。二是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核。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保证治污设施正常运行,挖掘治污潜力,提高治污效率。三是严格责任考核。对未实现年度减排目标的地方或企业,采取“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实行停止安排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扣减电价款等经济处罚,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记者:大气污染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周生贤:当前,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70%左右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治理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

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提出了十条35项具体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调整能源结构、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气保护行动等要求,扣响了向PM2.5污染宣战的“发令枪”,掀起了以防治大气污染为目标的全社会行动。

我们着重从六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一是严格依法开展环境执法监管,从严惩处环境违法行为。二是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三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对考核未通过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并会同组织、监察部门对该地区负责人进行约谈、诫勉谈话。四是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并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地方政府、企业积极性。六是加大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31日 02 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