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科学技术部

增强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孙新章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研究员
2013年07月29日15: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增强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期望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要求我们承担与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更多责任,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将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双重压力”并且这种压力趋于加大,我国应有的绿色转型空间正在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挤压。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迫于经济下行、失业率高企等压力,大力推行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技术密集型和部分劳动密集型的绿色产业有可能向发达国家“回溯”,我国在发展实体绿色产业过程中面临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期,而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发展压力巨大;支撑我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仍不足,对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程中各利益攸关方的协调机制仍缺乏深入研究,现有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科技工作思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存在偏差。

三、增强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应积极参与包括SDGs、GDGs在内的国际可持续发展规则制定进程,努力成为各方借重和平衡立场的关键角色,将“双重压力”转化为在国际上拓展发展空间和增强话语权的“双重机遇”,为绿色转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内应制定科学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统筹协调绿色转型、绿色转移和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评价制度创新,使生态文明建设与“中等收入困境”的破解协同实现。

科技创新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乃至成败的核心要素。我国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对相关科技工作思路进行调整,充分发挥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是建议紧密跟踪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绿色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组织形式、产业化途径等主要趋势,立足“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提出加大绿色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的重点和途径;建议紧密跟踪SDGs、GDGs以及AMR[ 2013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年度部长级审查会议(AMR)将于7月份在日内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科学、技术、创新以及文化潜力: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这是自AMR成立以来首次将科技作为主题。]等其他有关科技的政府间磋商进程,研究提出在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治理框架下破解和反制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壁垒的措施,提出依靠技术合作增强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和领导力的战略措施,通过科技外交维护并拓展我国总体的国际发展空间。

二是建议根据我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重大科技需求,大力开展适用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推广;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等新要求,相应调整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如考虑在立项和绩效评估中,适度淡化经济效益指标,增强对生态系统自身演变规律的尊重等;建议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中新兴业态的培育部署若干前瞻性项目;建议加强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方法研究,加强对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排放权交易、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等的研究。

三是目前一些部门/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实验区[ 2008年,环保部制定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截至2013年1月,共批准设立了5批共71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或相应的管理机构[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贵阳市将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合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由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本质相同,这些实验区或管理机构的确立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异曲同工。鉴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前期基础较好、已有一定影响力等优势,鉴于尽快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探索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先试区,为其他部门的生态文明实验区发展做出表率并提供经验,形成良性互动、互为补充的运行机制。

(责编:高雷、权娟)


相关专题
· 中央国家机关“我与十八大”主题征文选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