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黑土地上“种”出新农村

2013年07月28日12:2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原标题:黑土地上“种”出新农村

  ■上接第一版

  王贵和道出的,是阿荣旗农业生产格局最根本的变化——土地合理流转。

  “30亩地一头牛,家家户户单打独斗,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阿荣旗要把土地这个最基本的资源用足、用好,就得大力推广机械、技术、良种等现代农业的生产元素,而这就要求必须推进土地流转。”旗长冯方祥告诉记者。

  后山根村润丰玉米合作社的成功印证了冯方祥的话。合作社领头人李绍文告诉记者:村里整合了1.57万亩土地,成立了玉米合作社,用上了膜下滴灌,以前一饷地毛收入能有不到1万块钱,现在达到1.7万元。良好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目前,在该旗470万亩耕地中,已经有200万亩土地合理流转。

  耕地“由分到合”,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土地流转后,大批劳动力从传统的耕作中“解放”出来,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成为该旗旗委、政府为农民们设计的致富新途径。

  在政府优惠政策引导下,复兴镇农民田春艳联合26户农民建起肉牛合作社,一次性购进1600多头基础牛,让耕地变成了饲料基地。

  “今春,旗里出台了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农民积极性高涨。一两个月时间,全旗就购进了6500多头牛。”旗农牧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养牛只是该旗鼓励农民拓展增收渠道的一个方面。目前,大鹅、柞蚕、肉羊、生猪等利用当地农林资源的产业,个个迅猛发展。

  养殖业的高调推进,再次催生着该旗经济格局的改变:今春,呼伦贝尔肉业集团落户阿荣旗,计划建成产值超百亿的全国肉类行业领军企业,并有望成为呼伦贝尔首家本土培育的上市公司。

  连锁反应随之而来:呼伦贝尔肉业集团刚刚落地,河北肽爱肽集团就与阿荣旗签了约:总投资10亿元,年加工鲜牛骨2万吨。

  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与农牧业相关的企业接踵而来,科宇牧业年产40万吨饲料项目来了,恒然农牧业公司万头育肥牛养殖项目来了……阿荣旗农业的发展思路也在这种变化中逐渐成型:由单一种植,变成了“为养而种”、“为加而养”。

  干部领着农民跑

  眼下,复兴镇小黑信子村党支部书记付士元正琢磨着搞一个酸菜腌制项目,“咱村的大白菜质量好、产量大、没污染。可咱没腌菜厂,得买人家黑龙江的酸菜吃。要是建个腌菜厂,效益肯定好。”付士元说。

  老付曾是个成功的商人,早年到城里建砖场,开幼儿园,日子过得挺滋润。阿荣旗推行“大引领”机制,镇领导为改变小黑信子村的落后面貌,把他“请”回了村里。

  “农村工作,农民是主体,怎么让农民致富、让农民气顺,我们把过去的‘包扶’变成了‘引领’,着力解决基层组织能力不强、带动力不够的问题。”潘金生告诉记者。

  阿荣旗的“大引领”机制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旗四大班子领导为队长的旗级引领工作队,二是以乡镇领导干部为队长的乡级引领工作队,三是以乡镇引领工作队包村干部为队长的村级引领工作队,旗、乡、村互动,形成覆盖全旗的引领工作队网络。

  “过去包扶,是春天管种地,冬天管过年。这引领队可不一样,一年四季都在村里活动,大到村里的发展规划,小到一家一户的生活状况,什么都管,管什么都见效。”六合镇东山屯村党支部书记崔福说。

  六合镇的引领队队长是旗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菊英,自打当了引领队长,她几乎三天两头往镇里跑。修桥、铺路、搞绿化、建养殖小区……忙得不亦乐乎。

  “引领与包扶相比,一是责任大,领导队长负全责,村里发展不起来,队长难辞其咎;二是权力大,各科局全部归引领队调遣,村里需要什么资源,通过引领队一协调,马上到位。这对农村的发展实在是太有益了。”陈菊英深有感触。

  干部领着农民跑,让阿荣旗农村变了样。章塔尔村的韩昌泰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老上访”,看着引领队干部帮着村里忙这忙那,还带领全村人住上了楼房,老韩的心气也顺了。不仅不再上访,还时不时当起了干部们的“参谋”。

  针对该旗农业结构的变化,引领队带着村两委班子也进行着发展思路的调整。如今,该旗大部分村子都建立了“一村四社”发展模式——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果药合作社,农民们联合起来闯市场,“钱”景广阔。

  “旗里要求引领队必须坚持开村民小组会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过去是我们让农民做什么,现在是农民让我们做什么。这就把群众的需求和政府的措施挂上了钩。”向阳峪镇引领队队长,旗委常委、组织部长唐荣伟说。

  通过引领队的梳理,该旗确定了肉牛、肉羊、肉鸡、玉米、马铃薯、中草药、白瓜籽等十大富民产业,每个产业都干得红红火火。“我们新的目标是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现在看来,这个目标不难实现。”冯方祥说。

  农村向着城镇跑

  走进后山根村,4栋拔地而起的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后山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整合资金建起的农民新居。

  村民段淑杰领着记者走进她家的新楼房,只见屋内宽敞明亮,舒适温馨。“这几年收入高了,正想换个新房,恰好村里盖楼,就选了一套,真是天遂人愿。”段淑杰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目前该旗已有6个行政村建起了楼房,总房数达800多户。农民们身在农村,也享受起了城镇居民的生活。

  农村有了城镇的“元素”,城镇也注入了农民的力量。据统计,近年来该旗建设的住宅楼,有近一半都被农民买走。旗里的大型商场里,也处处可见农民购物的身影。

  来自农村的这种“自发式”的城镇化需求,被旗委、政府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今春,“新阿荣示范工程”全面启动:用5年时间,让2万户农民进城生活,累计新增城镇人口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

  消息传开,报名者云集。原来设计好的4000套楼房根本不够,政府只好再从其它小区腾出600多套。

  “在这样一个农业大旗搞城镇化,首先农民要有较高的收入,其次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只有这样,农民进城才能进得来、留得下、稳得住。”潘金生这样认为。

  为此,该旗制定了《关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实施意见》,详细规定了农民进城的税费优惠、项目扶持、按揭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进城落户、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若干条款。

  “首付3万,可以贷款,每平方米还便宜二三百块钱,当然要买了。”靠山村的陈福玲听到消息,立马报名购房。这几年,陈福玲靠做粉丝粉条富了起来:“谁说农民就只能呆在农村,城里生活我也愿意过。”陈福玲风趣地说。

(来源:内蒙古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