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卢永锦:早生华发,无悔舰船梦

2013年07月28日06:47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卢永锦:早生华发,无悔舰船梦

卢永锦近影。
蒋迪雯 摄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卢永锦小传

卢永锦,50岁。1988年5月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国防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自“九五”中期以来,他作为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的常务副总设计师,承担了重点关键设备的技术抓总工作。2012年,该项目在海上适配性试验中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各级领导与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对于我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卢永锦先后发表2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1册和译著2册。他还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2004年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50岁的卢永锦和同龄人相比略显老,花白的头发、深深的眼袋和隐约可见的黑眼圈,许多人见他第一面,以为是退休返聘的老专家。更“郁闷”的是,他从事的研究关乎国家安全,大多数情况下,就连自己为啥“白了头”,都无法让旁人知晓。

去年,由卢永锦带领团队研制的舰船特种装置,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向全国人民亮相,以蔚蓝海洋为背景,他和同行们在舰船上接受了首长检阅。那一刻,卢永锦在想,约30年前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的中国女排姑娘们,或许心情和此刻的他很相似,那就是——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旧军装和强国梦

30多年前,卢永锦正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上学。当时,连夺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是全民偶像。校园里的小伙子们一边欣赏着姑娘们在赛场上的英姿,一边也在思考,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能做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项事业均在飞速发展,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快点富强起来。与此同时,国门打开,让人们有机会放眼国际,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差距。以卢永锦所学的船舶领域为例,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图样,清一色来自前苏联。年轻人经常讨论各国舰船事业的发展,憧憬着,中国什么时候能用自己的技术造自己的大船?说着说着,眼圈都会不由自主泛红。

心怀强国梦的莘莘学子,每个人都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晚上寝室熄灯后,都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看书。平时要好的哥们,会为了晚自习抢一个座位而争得面红耳赤。

当时卢永锦的衣柜里,整整齐齐叠放着学校发的旧军装。虽然这是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穿过的旧款式,但他仍视为“奢侈品”。每次穿上它,腰板挺直,连脸上的神采都会不一样。从小时候起,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军人,戍守边疆,保家卫国。进大学后,他发现自己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舰船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后来,卢永锦珍视的旧军装,在一次暑假回乡探亲时,被同样“眼红”军装的舅舅要了去。多年后,他依然清晰记得这套洗得发白的军装每一处细节。对他来说,这代表着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所有激情。

错打的补丁和不成功的诱惑

毕业工作没多久,一件“小事”深深刺痛了卢永锦的心。船用辅机的某个关键零部件,我国多年来依靠前苏联图纸。有一次,科研人员发现图纸上有一处改动非常不自然,但又不敢自作主张,只好照着他们的图纸来。 下转◆5版(上接第1版)结果,加工出来的部件使用后非常别扭。直到对方专家来访,中方技术人员询问这处改动缘由,对方哈哈大笑,“这是我们不小心画错后打的‘补丁’,你们也照搬啊?”

没有自己的船舰技术,国家不会强大,就会一次次被嘲笑!卢永锦开始理解,为什么每次高难度野外试验成功后,每个人都会激动得喜极而泣。仿佛是铆着一股子劲,卢永锦带领同事们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没有资料参考的数学模型理论,他们硬是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去年完成的舰船特种装置,令老外纳闷“到底是谁把技术卖给了中国”。

漫长的20多年中,也不是没有过 “诱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拿着每个月100多元的工资,住着四人一间的单身宿舍,一家德国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并许诺每年可到德国工作一个月。关键时刻,时任副总工程师的渠慎诺对他说了一番话:“‘永锦’,就是要永远灿烂发光。你确定到了那里,能继续发光、实现你的抱负吗?”简单的点拨,在卢永锦的世界里激起巨大回响。如果就此转行,把自己和国家联系起来的大船梦、强国梦,就永远只是梦。那么多年的苦心钻研,并不只是为了拿更高的薪水。

把“大话”当作抗压动力

伴随着我国舰船技术的进步,卢永锦也从一名毛头小伙子变成所里的中坚力量。走上科研管理岗位,压力丝毫未减。2010年的某次试验,由于一个小接头没做好,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设计接头的年轻人整个吓傻了,成天魂不守舍。作为项目负责人,卢永锦一方面要排查事故原因,一方面还要安抚年轻人的情绪。无形中,等于把所有责任转移到自己身上。无法名状的压力,足以把一个人压垮。卢永锦只好每天早晚去海边跑步,直到精疲力竭为止。突然有一天,看到镜中的自己,不禁吓了一跳,“怎么头发变得这么少了?”

这么大的压力,并不是每个人能承受。当年和卢永锦一起进七〇四所的20多个研究生,有的做完几次试验就辞职。而他坚持的“秘诀”也很简单:不多想,时刻只问自己一句话:正在做的,是否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别人眼中的 “大话”,反而成了他对抗压力最大的精神支柱。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