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秘叶家山——沉睡千年的古曾国关键词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群考古发掘工作基本“收官”,大量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拨开层层历史迷雾,但这一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西周考古发现”,也留下了诸多待解谜团。
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国从哪里来,位于何处,延续了多少年?3000多年前的南方人有多高,得什么病,寿命多长?古人如何吃喝玩乐,又有怎样的审美观和信仰?曾国的葬制葬俗是什么样的?记者连日来多次探访叶家山考古现场,力图揭开这个古老诸侯国的神秘面纱。
【多患牙疾】
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尸骨,首次采用现场鉴定,到目前共鉴定40多具尸骨遗骸。初步鉴定结论认为,该墓群出土古人骨标本中颅骨颅型多为卵圆形,铲形门齿出现率高;死者以24岁至35岁最多,36岁到55岁次之,还有4具儿童尸骨遗骸。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博士周蜜介绍,根据对遗存的牙骨的鉴定,这一地区居民当时普遍患有牙周炎、牙釉质缺陷和氟斑牙等牙齿疾病。专家补充说,目前所获得的尸骨标本信息只是初步的,更准确的信息有待深入研究比对。
【爱音乐也爱美术】
1978年,擂鼓墩曾侯乙古墓出土了65件套编钟,震惊了世界;1981年,擂鼓墩二号墓再出土36件套编钟。随州因此被誉为“中国编钟音乐之乡”。此次叶家山墓地M111墓中,又现一组5件编钟。如此多的编钟聚集在这一区域,意味着什么?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认为,编钟的演奏较为复杂,反映了当时曾国高度发达的音乐成就。“这5座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楚国编钟音乐的发展是一脉相传。当地人对于编钟音乐的喜爱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当年的楚地非常迷恋音乐。”
曾国人不仅爱好音乐,也喜欢绘画,并开始了对色彩的运用。此次出土了大量的彩绘漆木器,更重要的是,还首次发现了西周的彩绘铜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说,彩绘铜器还是首次发现,这说明当地人已经开始注重对色彩的运用,对于研究西周审美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