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病人的生命重过院士的光环

记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下)

2013年07月23日11:03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病人的生命重过院士的光环

 3.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发展迎来春天,黎介寿也迎来人生的第二个重要转折。他再也不用偷偷阅读外文专业资料,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实验仪器而愁眉不展,他的医学研究事业走进春天。

“别让时间悄悄溜走。”黎介寿对自己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1987年,他在医院办起“短学制”培训班,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他的大弟子李宁一听说医院礼堂上映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托人弄到一张电影票。可电影刚开始,只见银幕下方跳出一行大字:“请李宁速回!”原来黎介寿发现了他的行踪。这事对李宁触动很大,从此他潜心钻研临床医学,成长为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黎介寿心中有个信念:爱国是事业的基础,医生和医术无国界,但医学家是有国籍的。年轻专家李幼生博士收到国外医学机构邀请,一度想出国搞小肠移植。黎院士告诉他:“东方人与西方人的肠道疾病发病机理有较大区别,你在亚洲人肠道疾病研究上已有一定基础,立足国内才有更大发展。”李幼生茅塞顿开,经过5年努力,终于攻克“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这一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这些年,黎院士看到一些人出国就忙着申报绿卡,感到非常痛心。他常教育学生:“一个医生,如果不能用学到的技术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本事再大也有人生缺憾。”

 4. “没有大爱,难成大医。”这是黎介寿恪守的从医信条。

在那幢他守了60多年的普外科大楼里,他完成手术21000多台,把万千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1991年,在南昌参加会议的黎介寿,接到家中有紧急手术的电话通知,决定赶回南京。可当天飞往南京的航班已无票,火车票也已售完。他急了,让弟子做个求票的牌子举着:“一位危重病人正等待医生手术,急需一张返南京的车票。”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登上火车。经过13个小时的颠簸,年近七旬的黎介寿下车后直接换上手术服,走上手术台。

他常告诫学生:“如果你从来没有解决不了患者的病痛,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经历;从来没有过半夜三更打电话到病房,询问患者病情的经历,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医生。”

当了院士后,有人劝他说,少往手术台上站,弄不好会影响院士名誉。黎介寿听了笑笑,89岁高龄的他如今还是坚持每周上两三台手术。他看重的是病人的生命,而不是院士的光环:“让病人得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记者 沈峥嵘 陈月飞)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