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22日07:39 来源:湖南日报
杨朝清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近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北京日报》)
校园的“最后一课”,却是人生的“第一课”,陈吉宁校长可谓用心良苦。同时,他嘱咐学生拒绝做“高知坏人”的警世格言,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下高等教育的讨论和反思。
社会转型时期,有限的社会资源,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即使在相对封闭的“象牙塔”,世俗社会的浸润也同样不可避免,功利主义也有着不容小觑的生存空间。学术不端也好,考试作弊也罢,高校对社会底线的突破有时候让人们见怪不怪。更有一些所谓的“业内人士”,对我们的房价、油价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大加议论,而事实上,他们不过是被豢养起来的炮手。因为信息不对称,老百姓只能任由其大放厥词。最终,在舆论的裹挟下,一些公共政策被左右,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这一切,早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北京大学老教授钱理群认为,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考评机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清华大学校友、青年作家蒋方舟看来,这些人就是“教育和世俗标准下的少年得志者”。
事实上,无论是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批判,还是拒绝做“高知坏人”的期待,归纳到一点,就是希望精英群体有担当和坚守,更要有底线思维而不能随波逐流。
(来源:湖南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