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篇】
地方领导小组有清理有增设
一些地方领导小组设置随意,有的推广足疗
地方上也会成立领导小组。这些小组有的为对应中央相关的领导小组,有的则是地方根据需要自行成立的。
成立“只要发个通知”
研究者发现,地方政府对领导小组的设置,所掌握的灵活性更大,一般只要发个“通知”就可成立,因此数量也更为庞杂。
2012年,湖南省石门县所街乡一次性成立38个工作领导小组。
2007年,浙江省要求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杭州市萧山区编办的吴焕根在政府内网上搜索发现,区委、区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多达235个。
这些领导小组五花八门。
陕西省某市曾于2006年成立“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各县区、乡镇街道,也纷纷成立。这些小组在成立之初即受到争议,如今已销声匿迹。
某地有环保工作领导小组。河道需要整治时,又成立某区域或某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有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又建立了“网上信访”工作领导小组。
“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对自身到底设了多少个领导小组都说不清楚。”周望介绍,实际上,地方上的许多领导小组都是“纸上机构”。从发文件成立,到发文件撤销,期间可能从未正式运行过。
“越界干预日常机构”
领导小组一般都要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他们常常身兼数职。
所街乡的38个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党委书记和乡长担任,人均19个组长头衔。还有比他们“更累的”。网友发现,2009年,浙江省岱山县一位县委副书记被安排担任近40个领导小组的组长。
周望告诉记者,许多通过日常工作会议就可以研究解决的问题,也要经领导小组的会议研究,兼职过多,开会过多占用了他们处理日常工作的时间。
因命名时要体现小组的职能,有时候它们的名字会很长。湖北的一个领导小组名称长达42个字,该省某县一个关于景区环境治理的领导小组的名称更长,有63个字。有网友评价:章都刻不下。
在研究者看来,这些还不是地方政府领导小组“泛滥”导致的主要问题。
周望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小组负责人一般都是地方党政负责人,小组权力大,运作随意,经常越界干预日常机构的行政事务。
据报道,上述“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曾下发红头文件剥夺公安机关执法权,严禁其进入足疗店检查。还要求执法行动必须由市总工会牵头,而工会是不具有执法权的群众团体。
2009年,湖北某县卷烟市场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曾下发文件,要求全县所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烟一律实行政府集中采购,还规定了用烟考核任务。在上级和舆论的影响下,县政府发文撤销了这份文件,理由是领导小组是临时性行政机构,不得以本机构名义制定规范性文件。
周望还表示,领导小组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一旦出现行政违法,也不能以领导小组做被告来提起诉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