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时代先锋

“外科艺术家”的妙手仁心——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上)

2013年07月22日13:4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外科艺术家”的妙手仁心——记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介寿院士(上)

“患者托付的是生命,我们研究就是要拼命”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不止一次告诫学生:患者需要是最好的研究方向,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做下去,这样才会有收获。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黎介寿永远也忘不了20多年前的一个病人。那是一个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当时的黎介寿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近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小肠移植实验的每个数据。

实验室里散发着刺鼻的粪便味道,黎介寿和学生却浑然不觉,他们夏天挥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还称黎介寿为“猪爷爷”。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4年多。

动物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成活100天。一天晚上,一头术后已成活80多天的猪,腔静脉管突然脱落,没能抢救过来。另一头猪手术后也只活了97天。

失败像一根无情的鞭子,狠狠地抽打在黎介寿身上,但他越挫越勇。1992年,黎介寿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

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厘米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黎介寿由此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黎介寿的“肠营养支持疗法”也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疾病的治疗,治愈率达96%,已有数万名患者受益。可当初他搞这项研究时,却饱受争议。

在肠瘘治疗研究中,病人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是个棘手的难题,一直困扰着黎介寿。一天晚上,他阅读外文杂志时,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从静脉输给病人营养。那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这个设想让他激动不已。

随后,他和同事一起展开研究,大胆提出把营养支持应用于外科。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一个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不是不务正业吗?但是,黎介寿并不在乎这些说法。

经过2000多次试验,黎介寿的营养支持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1971年2月,“全肠外营养”被黎介寿应用于第一例患者。他在患者锁骨下切开个小口子,将导管插入深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营养液,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重症胰腺炎的治疗是世界公认的医疗难题。黎介寿打破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传统治疗模式,改进手术引流方法,使重症胰腺炎的治愈率提高到90%~95%。

黎介寿的病人都知道,黎院士的手术做得非常漂亮,有人称他是“外科艺术家”。有的手术切口大,意味着恢复慢,病人承受的痛苦多,费用也高。黎介寿把微创手术引入治疗实践,如今全科手术90%以上已使用这种切口小的手术方法。这一变化,外科医生少了“炫技”的机会,病人却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在此基础上,黎介寿提出“加速康复外科”这一全新理念,运用最好的外科手术方法、最好的麻醉、最好的护理,在多点集成上创新,改变了病人需要灌肠、置胃管等外科传统疗法,实现了外科创新性的发展。

“军队伤病员,不光是我的病人,还是我的兄弟”

黎介寿是一名军医,“我是院士,但首先是战士。”他说。

怎样才能提高战场伤员救治成功率?黎介寿深入剖析现代战场救治环境后,得出结论:应对危重战创伤,我军传统的办法是“一包、二缝、三锯”,在现代战场,这种处置方法已经过时。

他首创损伤控制性救治模式,在全军首次运用控制性分析治疗理念开展应对复杂战创伤的科学研究,科学分析危重战创伤给伤员带来的生理环境紊乱、免疫功能抑制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这一全新战场伤救治模式,被列入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医学课题。

黎介寿和同事针对这个课题进行的多次演练显示,在战场上先围绕“保命”对伤员进行应急处理和手术,有效控制了伤情恶化,使伤员后送的送达率提高了一倍,有效治疗率提高了13%。如今,“损伤控制性外科”已成为我军应急救治的“金指南”,由黎介寿编写的《损伤控制急救手册》已经下发到南京军区连以上单位,未来战场上官兵们照着就能做、做了就能救命。

对于那些军人患者,黎介寿有着特殊的感情。患者杨宵服役于“南京路上好八连”,因患肠瘘失去小肠,黎介寿为他实施了小肠移植手术。手术后,杨宵一度情绪很低落,黎介寿专门给他送来励志书籍,给他安装了床头电话,生日时还将生日蛋糕送到他床头。杨宵感动地说:“黎爷爷比亲爷爷还要亲!”

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只要部队需要,讲课、会诊、挂钩帮带,黎介寿总是有求必应。去年大年三十,某旅战士张忠突发“暴发性脑脊髓炎”,生命垂危。黎介寿放下年夜饭,乘车连夜赶路300多公里,在车上还用手机“遥控”指挥现场救治。

“军队伤病员,不光是我的病人,还是我的兄弟,我的战友!我要用一生的努力,以精湛的医术为战友祛除病痛,用学到的知识为战友服务。”黎介寿说。(王余根 黄建东 潘正军)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