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一辈子
黎介寿是病人的定心丸,而他自己的定心丸,则来自几十年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1987年一个寒冬的雪夜,一位因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被切除的13岁小姑娘被抬到黎介寿面前。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年逾花甲的黎介寿横下一条心,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实验室内散发着刺鼻的味道。黎介寿和学生们夏天挥舞着蒲扇,为猪驱虫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学生们心疼地称他为“猪爷爷”。这样的日子持续了4年多。
动物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志是成活100天。失败,实验,再失败,再实验……面对挫折,黎介寿越战越勇。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终于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2000多个与猪相伴的日子。1994年3月12日,一段250公分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腹腔内。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全世界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黎介寿从肠缺血、肠外瘘开始,继而由短肠综合症、肠移植、肠黏膜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主轴,逐渐衍生出29个课题,为患者撑起一把生命保护伞。2011年,黎介寿倾注一生心血主持攻关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代战争,空前残酷。作为一名军医,黎介寿是院士,更是战士。怎样才能提高战场伤员救治成功率?黎介寿首创损伤控制性救治新理念,并被列入国家和军队“十一五”重点医学课题。如今,“损伤控制性外科”已经成为我军应急救治的“金指南”,伤员有效治疗率提高了13%。
坚守信念一辈子
信念是支撑黎介寿前行的内在动力。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夜,当时还是国民党中央医院实习医生的黎介寿和弟弟黎石磊,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很多人做好撤离大陆的准备,姐姐和姐夫也托关系给他们弄到了去台湾的船票。战火中成长的兄弟俩作出选择——留在大陆,建设新中国。
解放前的那天晚上,兄弟俩痛痛快快地喝了顿酒。第二天清晨,黎介寿一推开窗户,看到法国梧桐掩映下的马路两边,一排排子弟兵身着薄衣、头枕钢枪,和衣睡在冰凉的街道上。而院内没有一名解放军战士,这与以前见到的军队,形成鲜明对比。黎介寿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1949年冬,黎介寿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申请一直没得到批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既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军人的黎介寿递交了请战书,两次参加志愿军医疗团,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夜以继日救治伤员,荣立战功。
“文革”期间,黎介寿受到冲击,被撤销科主任职务,关进牛棚,后来下放到农村改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为农民群众看病。
1979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55岁的黎介寿终于站在党旗下宣誓。为了这一刻,他写了29份入党申请,追求了30年。
“我这一生有两个最正确的选择,一个是留在新中国,另一个是加入共产党。”黎介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