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7日09:56 来源:内蒙古日报
■上接第一版
这只是呼伦贝尔市延长农畜产品产业链条的举措之一。呼伦贝尔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粮食产量、牲畜数量均占自治区的五分之一,奶产量占自治区的七分之一,还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势明显。
如何把绿色农畜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呼伦贝尔主动对接“8337”发展思路,瞄准“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定位,出台了《呼伦贝尔市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集中打造玉米、油料、肉牛、肉羊、奶类等精品产业链条的战略构想。
同样是在阿荣旗,后山根村的农民们成立了玉米种植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玉米,还用上了膜下滴灌,每饷地收入几乎翻了一番。“这是因为有了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我们才能大展拳脚。”合作社带头人李绍文告诉记者。
李绍文的话说到了“根”上。沈阳同联、山东阜丰等玉米深加工“大户”的入驻,不仅推动了呼伦贝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也让农民们收益颇丰。截至2012年,在玉米产业发展上,这两家企业已累计投资150亿元,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
玉米产业的大发展还在后头。据了解,目前呼伦贝尔市已拿到了转化玉米500万吨的批文,能够转化1000亩玉米的全部产量。到“十二五”期末,将形成1000亿元的产值。
与此同时,呼伦贝尔乳产业也在走整合发展之路:该市重点扶持和引导雀巢、三元、光明、伊利等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企业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鲜奶加工转化达到160万吨,形成产值70亿元。
大企业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小企业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在根河,有机木耳还没采摘就被人定购一空;在新右旗,“西旗羊肉”成车成车地被外省人抢购;在牙克石,蓝莓饮品每天都能够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在扎兰屯,沙果制品成了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
“我们将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到‘十二五’末,粮食转化率达到60%以上,肉类转化率达到65%以上。到2017年,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形成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5%以上。”张利平这样向记者描述该市农牧业的发展前景。
旅游产业演绎绿色“撬动”
进入夏季,呼伦贝尔各地旅游节庆活动红红火火。
海拉尔的中俄蒙经贸洽谈暨商品展销会刚刚落幕,满洲里的国际旅游节又精彩上演;岭南的扎兰屯正在筹备汽车露营大会,岭北的根河敖鲁古雅已开始接待为世界驯鹿者大会而来的客人……
呼伦贝尔之所以能“好戏连台”,正是因为这里有着以绿色为依托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原生态、多民俗、国际性则是其中最鲜明的特质。
围绕这三大特质,呼伦贝尔高起点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出以“中国最美的草原”为代表的一系列自然风光品牌,以“五彩呼伦贝尔”为代表的一系列民族文化品牌,以“冬季那达慕”为代表的一系列节庆品牌。与此同时,以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蒙兀室韦·蒙古之源文化园、拓跋鲜卑民族园、白音哈达旅游景区为代表的精品景区也在建设之中。
呼伦贝尔优越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旅游业“大腕”的目光。6月23日,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继烈率团来到呼伦贝尔,就旅游合作项目进行对接。他表示:希望与呼伦贝尔市在旅游专营店、景区策划运作、旅游高端市场打造等方面开展合作,全面加强对呼伦贝尔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做大做强呼伦贝尔旅游。
目前,国内许多著名的旅游集团都把目光瞄向了呼伦贝尔。就连呼伦贝尔本土的企业家,也看好旅游这块巨大的蛋糕:天顺集团、天成集团等有实力的本土企业都纷纷跻身旅游行业。
事实上,旅游产业对呼伦贝尔的拉动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旅游业本身。伴着旅游业的发展,呼伦贝尔的民用航空突飞猛进,投资客商纷至沓来,从事旅游业的农牧民收入节节攀高。旅游业的绿色“撬动”作用正日益显现。
对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已然确定:“以当好全区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排头兵为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资源转型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和全市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张利平对此信心十足。
(来源:内蒙古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