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24小时滚动新闻

江宁经验引来苏南取经考察团

2013年07月17日06:28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江宁经验引来苏南取经考察团

  过去江宁一直是学苏南。可如今,江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让苏南人刮目相看。6月初,苏州党政代表团流连在江宁西部地区的山水村落,苏州“六小虎”每个都准备建设10个像江宁这样的旅游示范村。区农工办负责人介绍,仅今年以来,江宁就接待了20多批苏南各地的乡村旅游考察团。

  同样地处江南,同样都在建“农家乐”,江宁凭什么引来羡慕的眼神?一个周末的傍晚,记者来到汤山街道“汤家家”。一进村就看到,村口广场上长长的泡脚池边坐满了游人,家家院子摆开了餐桌招待客人。村支书庄明祥告诉记者,他们注重特色资源的利用,把温泉水引入每家每户。城里人来到这里,吃的是民国菜,泡的是温泉水,住的是民国建筑,看的是山山水水,因此“汤家家”今年一出炉就火了。

  在江宁,像“汤家家”这样将自然山水、历史资源、个性旅游结合起来的旅游专业村比比皆是。今年春天,谷里街道“大塘金”几百亩薰衣草绽放,漫山遍野的紫花把小白领们完全“搞晕”了,每逢双休总有几万人前来观看,私家车在正方大道停了两公里长。江宁街道“黄龙岘”茶山连绵,就建成采茶、炒茶、品茗一条龙的“茶文化村”。

  “个性就是优势,特色塑造市场。”江宁区委副书记刘玲介绍说,去年江宁的“五朵金花”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户均纯收入10-15万元,周村世凹桃源更是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今年,“十小金花”尚未完全建成,就已接待游客30万人次。

  但江宁建设美丽乡村,并不只是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周谦说,过去在发展中,我们常常把乡村作为城市的附庸,站在城市的角度发展乡村,导致“土地被征用”、“农民被上楼”。其实,江南再富,也不能没有山水村落,一个城市只有它的乡村是美丽的,这座城市才是真正美丽的。因此,虽然地理上三面包围南京,土地价格很高,但江宁1573平方公里面积中,2/3划为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周谦介绍,江宁500平方公里规划为建设用地,已经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足够城镇和园区发展了。“过去,江宁没有‘村村点火’搞工业,留下了大片青山绿水,成为我们的独特优势,现在发展生态经济,更不能走人家的老路。江宁要为江苏‘两个率先’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探索新路径、丰富新内涵、提供新样本,‘美丽乡村’就是样本之一”。

  区规划局介绍,江宁1000多平方公里的“不开发区”多为大片大片的山水丘陵覆盖,其中“牛首山-云台山”、“汤山-青龙山”两个生态廊道面积4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江宁16个“新老金花村”多数在这两个示范区内。在“牛首-云台”的西部片区,江宁通过国资平台引导,社会多元投入,进行了国土整治、现代农业、农村生态、村庄整治、旅游廊道“五位一体”的开发,30多公里长的绿道系统,把封闭的山水完全打开,朱门人家、黄龙岘、石塘人家等美丽乡村由此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以点带面、整体开发美丽乡村,从根本上改善了江宁的农村面貌和社会结构,使凋敝的乡村重现活力,成为都市人的向往之地。在江宁“金花村”,过去的打工者纷纷回流,摇身变成农家乐老板。村庄整治后物业增值,楼房成了独栋别墅,城里人开价一两百万也不卖。

  城镇集约开发、发展创新经济,使江宁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位于苏南前列,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收入晋级全省三强;而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这就是江宁城乡统筹的样本意义。

  本报通讯员 张思明 吴仁成 陈春晴

  本报记者 吴剑飞 顾巍钟

(来源:新华日报)

(责编:ss)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